在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东华理工大学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跨文化传播人才,廖华英教授团队经过二十余载探索实践,创新构建了以“文化(Culture)引领、自主建构(Construction)、竞赛(Competition)育人、共同体(Community)赋能、创造力(Creativity)开发、协同(Collaboration)治理”为核心的“6C”育人模式。 该模式以在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民俗学”(“中国文化概况”雏形)选修课为起点,通过自编《中国文化简介》英文教材,系统解决了中华文化融入外语教育资源匮乏的难题,更是通过“中国文化外语微视频大赛”这一创新载体解决了实践环节薄弱等现实问题,培养了大批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时代新人。此外,还形成了以国家级别规划教材、国家级别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级别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教育部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概况”等标志性成果,为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供了具有示范价值的“东华理工方案”。 文化(Culture)引领: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构建价值引领体系 东华理工大学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在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的交汇点发力,通过深化文化认知、培育文化自觉,引导学生以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以文化之“魂”塑育人之“神”。面对中华文化融入外语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脱节的现实困境,“中国文化概况”课程团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系统发掘育人元素,构建了以“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个人修养”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在教材编写中,既呈现中国哲学的智慧精髓、文学艺术的审美意境,也突出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脉络。 以文化之“形”育传播之“能”。学校将中国传统技艺融入实践教学,构建“语言学习+文化体验+传播实践”的育人链条。刺绣、剪纸、烹饪、茶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转化为教学资源,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用英语进行阐释传播。“体验中国刺绣”项目受邀参加江西省劳动教育成果展示交流会,“中国传统文化赋能劳动教育”案例荣获江西省一等奖,实现了文化传承、劳动教育与语言能力培养的多元融合。 自主建构(Construction):打造立体化课程资源,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为解决中华文化类外语教材稀缺、数字化教育资源不足等难题,东华理工大学秉持自主建构理念,深耕课程资源开发,在教材体系迭代升级与数字化资源创新发展上持续发力,为中华文化融入外语教学注入新动能。 教材体系的迭代升级。针对中华文化类外语教材匮乏的初始困境,廖华英教授主编《中国文化概况》英文教材,历经2004年自编教材、2008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黑白版、2015年彩色修订版、2022年语音互动版4次迭代升级,形成了跨学科知识谱系与价值引领双轮驱动的内容架构。该教材被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300多所高校选用,成为国内使用较为广泛的中华文化类英文教材之一,并入选江西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省级规划教材。2022年,团队研发首部中华文化类体验英文教材《中国文化实用教程》,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实践指南,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模式转型。 数字化资源的创新发展。为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学校于2015年启动慕课建设,构建了国内系统完备的中华文化英文慕课资源群。该慕课群历经5次拓展升级:2015年推出理论版慕课,2018年发展为实践版,2019年拓展公益版,2021年新增日、韩、法等小语种版本,2023年推出中华文化体验版,形成了覆盖多语种、多维度的数字化资源体系,其中,英文慕课上线海内外十大平台,入选“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被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首页推荐,上线印尼国家在线课程平台,实现了中华文化、教育资源的国际化传播。 竞赛(Competition)育人: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构建学创融合生态 学科竞赛作为激发学生创新活力、提升综合素养的关键载体,其育人成效与示范价值日益凸显。东华理工大学积极探索竞赛育人新路径,通过系统化培育赛事品牌、多维度延伸赛事成效,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学创融合生态。 赛事品牌的系统化培育。团队创新性地将学科竞赛作为育人载体,打造“中国文化外语微视频大赛”实践品牌。自2016年起,每一届大赛都紧扣时代脉搏,设置丰富多元的主题专赛。通过举办大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用独特的视角去发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如今,“中国文化外语微视频大赛”已经形成了贯穿全年、覆盖全国的赛事体系,吸引全国百余所高校上万名学生参赛,作品涵盖汉、英、德、日、法、韩、俄、乌克兰语8个语种,成为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中华文化外语实践赛事之一。 赛事成效的多维度延伸。赛事不仅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学生的微视频作品参加了全国“挑战杯”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国际赛道等全国性赛事,屡获佳绩,其中,“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接受与传播研究”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一等奖。此外,赛事成果还被深度转化,优秀作品被编入《我们这十年——中国文化外语微视频大赛优秀案例集》公开出版,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的生动教材,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多元育人目标。 共同体(Community)赋能:构建虚实结合教研生态,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双重驱动下,东华理工大学以共同体赋能,通过打造虚拟教研室、深化协同教研实践,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推动教学研究与文化传承创新。 虚拟教研室的创新构建。为打破区域教研资源壁垒,2021年,团队牵头成立全国首个“中国文化教学与实践”虚拟教研室,目前已汇聚108所高校(含36所中西部高校)的中华文化外语一线教师。教研室创新运行机制,通过“知识共享”平台组织4场全国性研讨会、42场专家讲座和教师案例分享;创设“云上之家”专属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实现教学资源的实时共享;开展“行走的中国文化”研学活动,带领师生走进景德镇、开封、长沙等文化现场,将区域特色文化转化为教学资源。 协同教研的深度实践。虚拟教研室打破校际界限,开展“同步异课”“联合备课”等创新教研活动。例如,2023年启动的“东西联动”计划,组织东部高校与中西部高校教师同上一节课,相互借鉴教学经验;创建学生优秀作品汇报专场,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跨校作品交流。此外,虚拟教研室还助力成员高校在“中国文化”课程建设中取得突破——河南大学、南昌航空大学、豫章师范学院等高校借鉴“微视频大赛”模式,成功举办“讲好河南故事”“讲好航空故事”“讲好豫章故事”等分赛事,形成了“一赛引领,多点开花”的协同发展格局。 创造力(Creativity)开发:重构评价体系,激发创新潜能 东华理工大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致力于建立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教育机制。学校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廖华英教授团队的创新实践,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文化创造力培养体系。 多维评价体系的构建。学校突破传统语言课程评价局限,构建了基于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维度的评价体系,以中华文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为评价目标。评价注重过程性考核,将“课程考核+平台展示+课程赛事+创新创业赛事”相结合,形成了“重思考、重实践、重能力、重修养”的评价导向。微视频作品作为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比50%),其中,10%与课外赛事获奖挂钩,激励学生提升作品质量与创新水平。 创新素养的培育机制。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校推行“互补性团队”模式,鼓励跨校、跨学科、跨年级组建3—5人团队,实现语言能力、计算机技术、摄影技能、沟通能力等优势互补。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担任“导演”角色,指导学生参与选题策划、脚本设计、视频制作等全过程,培养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创作“外卖的独白”时,从《清明上河图》中的外卖场景切入,通过历史溯源与当代观察,提炼出“尊重普通人职业”的思政元素,展现了从文化现象到价值思考的创新路径。 协同(Collaboration)治理:构建“五大课堂”育人体系,推进“五育”并举 构建协同高效的教育体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目标,成为东华理工大学育人改革的重要课题。学校以协同治理为核心,创新构建“五大课堂”育人体系,扎实推进“五育”并举。 多元课堂的协同建构。课程治理依托“实体+虚拟+移动+空中+实践”课堂,构建了协同育人新格局。在“实体课堂”采用翻转教学模式,通过古今对比、正反案例分析等提升学生的认知深度;“虚拟课堂”通过虚拟教研室开展跨校协同教学;“移动课堂”带领学生走进景德镇陶瓷工坊、文港毛笔制作基地等非遗传承基地,感受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空中课堂”依托线上资源开办“国际视野讲座”;“实践课堂”依托30余个实践基地和品牌赛事,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五育”并举的育人成效。学校通过“五大课堂”的协同运作,实现了“五育”融合。在文化学习中加强德育(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在实践创作中推进智育(创新思维、问题解决),在团队协作中发展体育(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在艺术表达中提升美育水平(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在技艺体验中强化劳动教育(劳动意识、实践能力)。学生作品《魅力昌南,匠心瓷器》既展现了陶瓷艺术的美学价值,又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劳动内涵;《中国女排,不相信眼泪》既传播了中华体育文化,又弘扬了拼搏精神,成为“五育”融合的生动范例。 经过二十余载的深耕细作,东华理工大学“6C”育人模式已发展成为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文化育人体系。这一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中华文化融入外语教育中的资源建设与实践教学双重难题,更通过打造国家级别教学品牌和“中国文化外语微视频大赛”实践品牌,培养出一批批兼具文化底蕴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坚实支撑。在建设文化强国新征程上,学校将持续深化“6C”育人模式改革,依托虚拟教研室和数字化平台,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创新育人方式,着力构建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国际教学共同体,为培养更多中华文化传播者、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刘京 陶小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