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改风采
2025-07-09 星期三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白塔小学
构建“科学+”生态课程 探索科学教育新路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白塔小学(以下简称“白塔小学”)始建于1907年,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公立小学。近年来,学校秉承“做面向未来的‘真教育’,育全面发展的‘真人才’”的办学理念,在“真”文化视角下,以“科学+”生态课程建构研究为核心,以“真问题、真场景、真成长”探索科学教育新路径。

  以“真问题”驱动

  构建三阶课程

  近年来,白塔小学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号召,结合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对“真问题”的深刻洞察,秉承沉稳、厚重的探索精神,以“让科学教育扎根学生生活、面向未来”为目标,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提出“科学+”生态课程理念,构建了结构清晰、逐级上升的“白塔”型三阶进阶课程体系。

  一是低年级“科学启蒙”:激发兴趣,播撒“真”种子。这一阶段以“做减法式启蒙”为实践路径,重在塑造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讲述科学家故事、开展趣味小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等,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科学梦想的种子。

  二是中年级“技术实践”:动手体验,锤炼“真”本领。这一阶段让学生聚焦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如设计校园节水装置、社区垃圾分类方案等,引入基础编程、模型制作等技术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习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锤炼实践能力。

  三是高年级“创新设计”:融合应用,激发“真”创造。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面对更复杂的真实挑战,如文旅导览机器人设计、“沈阳故宫屋顶的‘黑科技’”、“塔”的研究等,深度整合科学、技术、工程、人文等学科,强调创新思维培养、系统设计和成果应用,培养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才。

  三阶进阶课程体系覆盖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确保全员参与至少1个跨学科项目,保证课程衔接有梯度,实践探究有深度。

  以“真场景”赋能

  筑牢保障根基

  构建课程体系是基础,保障其有效落地是关键。白塔小学依托坚实的实施基础和有力的条件保障,为“科学+”生态课程注入了“真场景”的生命力。

  一是“双师”协同强师资。学校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校长统筹,课程中心牵头,校内外专家顾问指导的课程小组;组建了由科学、信息科技骨干教师构成的核心团队,已具备成功开发如“智游方城”等跨学科项目的经验。同时,聘请沈阳工业大学教授为科学副校长,引入高校实验室资源;与沈阳弘飞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同开发“企业真实问题转化课程”,邀请企业工程师每学期入校指导60余次,计划培养20名校内外“项目化学习导师”,实现教师全部具备独立设计跨学科项目课程的能力,每学期“双师”协同课不少于16节。

  二是“资源地图”拓场域。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打造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并建立“真实问题资源库”与“实践基地资源地图”,系统整合高校、企业及社会资源,签订合作协议,确保项目学习拥有丰富的、源于生活的实践场域。

  三是多元评价促成长。学校建立了以“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合作创新”为核心的学生成长档案;设立了“跨学科项目奖”,激发师生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通过以上措施,为“科学+”生态课程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资源保障。

  以“真成长”进阶

  点亮科学之光

  白塔小学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科学+”生态课程建设成效初显,让学生获得了看得见的“真成长”。

  一是课程体系建构成形。学校的《“科学+”项目式课程体系建构报告》与配套的“课程资源包”系统梳理了三阶进阶课程体系、四大实施环节(问题调研—方案设计—制作调试—成果应用)及跨学科整合策略。

  二是育人成效多维呈现。学校将“科学+”项目化学习贯穿全学年,并通过构建“过程性成长档案+阶段性成果展+学科能力测评”三维评价体系,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形成了从问题调研到成果应用的完整实践链,更在国家、省、市各级竞赛中获得多项荣誉。

  三是辐射带动效应显著。学校的项目核心成果“从‘课程零散’到‘项目统整’:小学‘科学+’课程生态建构研究”案例,已提炼出可推广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特色实践案例“点燃少年科学志 共筑科技强国梦——大东区白塔小学推进创新科学教育”形成了校本课程与科技活动深度融合的经验;标志性项目“智游方城——文旅导览机器人”因其融合科技与文化的创新育人模式,被省、市级多家媒体报道。

  白塔小学通过构建“科学+”生态课程,以解决“真问题”为起点,依托“真场景”赋能,实现学生的“真成长”,为小学科学教育注入了创新活力。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白塔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郭天云)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6构建“科学+”生态课程 探索科学教育新路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白塔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郭天云2025-07-09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白塔小学 2 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