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改风采
2025-07-09 星期三
扎根田野 实践育人
——湘南学院探索基层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之路

  面对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和群众需求的多元化,湘南学院聚焦培养既懂基层,又愿意扎根基层、能够胜任基层工作的社会工作人才,历经16年实践探索,依托法学、医学、教育学、艺术学、工学等多学科专业优势,以“复合型、扎根型、实战型”人才为目标定位,以“政治引领力、文化感知力、问题化解力、服务创新力、治理协同力、数字应用力”为核心能力,创新性开展“多科嵌入、田野浸润、数智赋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致力培养“三型六力”基层社会工作者,为地方基层治理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为地方院校提供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经验。

  多科嵌入

  构建复合型知识体系

  湘南学院突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创建“社会工作+”跨学科培养模式。社会工作专业与法学、医学、艺术学、计算机科学等7个学科深度交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生态圈”。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学院构建了“三层递进”的模块化课程群:“基础层”开设“法社会学”“自我认知与实践”“基层治理”等通识课程,“专业层”设置“医务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艺术治疗”等特色课程,“实战层”开发“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项目与管理”等实践课程。通过“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学分互认”机制,实现了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学生仅具备单一学科专业知识远远不够。”该专业的教师介绍,“我们的学生既要懂心理疏导,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又要了解政策和法律程序;既要掌握社区工作方法,又要具备数字应用能力。”这种跨学科专业的复合型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从容应对基层工作中的各类复杂问题。

  田野浸润

  锻造扎根型、实战型人才

  “基层工作能力必须在基层实践中淬炼。”这是湘南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师生的共同信念。学院在湘南地区建立了覆盖城乡的200余个田野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了“4年不间断”的田野实践育人体系。在大一阶段,学生通过“社区认知实习”和“田野日志”培养基层感知力;在大二、大三阶段,引导学生以“微项目实践”为载体,独立完成从需求调研到方案实施的全流程;在大四阶段,学生直接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实际工作。在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由师生团队运营的“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与帮教服务”成为校地合作的典型项目。与此同时,学院创新“双导师制”,为每个实践团队配备校内专业教师和基层实务导师。

  2009年启动改革以来,社会工作专业始终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师生团队深入湘南地区20余个贫困村寨,开展为期数月的驻村调研;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又将实践场域拓展至传统村落保护领域;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师生团队更是长期扎根基层,社会工作专业师生足迹遍布10个市州、200余个村寨,累计完成田野调查报告1300余份。这种扎根基层的培养方式,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在实战中增强能力,在服务中实现价值塑造”。

  数智赋能

  实施人才培养数智化评价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学院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到人才培养中,构建了“智慧社工”培养评价平台。该平台具有三大创新功能:一是建立学生“数字画像”系统,通过实践记录APP等,全程追踪记录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情况;二是开发“智能匹配”功能,根据学生特点自动推荐实践项目和成长路径;三是构建“多元评价”模型,综合电子档案、导师评语、服务对象反馈等数据,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精准评估。“过去评价学生主要看试卷分数,现在我们可以全方位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教师介绍。此外,系统还会自动生成“能力雷达图”,直观显示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为个性化培养提供数据支持。

  经过10余年的实践探索,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团队成员及学生荣获国家奖项32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及一般项目5项,出版教材、著作20余部。2021年,该模式被湖南工商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30余所高校采用。

  “我们要培养的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而是脚沾泥土、解决问题的实干家。”专业负责人刘卫平教授表示。这一立足地方、服务基层的人才培养创新实践,不仅探索出一条应用型文科专业建设的新路径,更展现了地方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责任担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湘南学院的创新经验将为新时代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

  (童翎 张芯木 谭建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6扎根田野 实践育人 童翎 张芯木 谭建伟2025-07-09 ——湘南学院探索基层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之路 2 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