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以“铸魂育人”为目标,构建“价值引领·主体协同·资源适配·技术赋能”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统一,彰显立德树人鲜亮底色。 价值引领: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 价值观引导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之一。一方面,学院强化价值引领功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批判性思维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训练,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自觉。另一方面,学院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三重”使命。一是理论传导,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化传授,培养学生的政治判断力;二是价值引领,引领学生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理想信念;三是实践体验,通过构建“课堂—校园—社会”三级实践育人体系,设计开发主题社会实践项目,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的内容教学中,学院通过设计上述“三重”教育,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在认知层面,让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同;在情感层面,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产生情感共鸣;在行为层面,让学生实现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认同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认同转化。 主体协同: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 一方面,学院构建“认知强化—认同深化—实践转化”递进式教学环节,从三个维度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一是教师主导深度学理剖析,破解学生碎片化认知困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化重构。在线下教学中,通过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和难点问题,促进学生的认知基础提升。二是借助数字技术激活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势能,通过沉浸式场景体验,激发情感共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深化价值认同。三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方案,推动学生从价值认同到行为提升。学院构建了“听、读、写、说、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每学期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诵读”和“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展示”等主题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学院以“问题链”教学促进师生互动,通过师生在问题提出与解决中实现协同共进,不断增强教学的问题导向性和思想针对性,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内化。一是角色重构。教师转型为“认知脚手架搭建者”,依循“现实问题导向—学理阐释深化—价值转化育人”的三阶链条,系统设计课程架构并组织教学活动。学生身份则为“批判性探究者”,围绕问题链,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层历练,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二是环环相扣。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中进行“学、讲、评、思、践”,强化理念认同。实行翻转课堂,通过线上与线下、“课前—课中—课后”,多维度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在课前环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抓取社会热点问题,生成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的驱动性问题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学习讨论。学生的课前线上“学”包括视频学习、讨论、作业,完成初读教材、讨论辨析、测评自学效果等。在课中环节,线上采用“理论导师+技术助教”“双师”导学模式,增强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把关和引导能力;线下理论课堂“讲、评”包括研讨式分享、集中式评议,完成问题辨析、梳理章节体系,学生在虚实结合的学习场景中,通过虚拟情境还原与具身认知交互,实现对理论本质的多维探究。在课后环节,“思、践”包括线上延续思考与考试、线下实践教学,师生共同进行实践验证与拓展,将虚拟探究结论迁移至现实场景,开展社会调研或政策分析,完成理解提升、达成共识,增进认同。 资源适配: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 学院坚持政治导向,对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整合,恰当融入思政元素,强化内容价值导向。依托“智慧树”教学平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围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目标,“一站式”整合课件、视频、题库等资源。整合后的教学平台线上资源包括覆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所有章节的教学视频58个、题库300多题、知识图谱、广西红色文化介绍和实践教学成果展示等,构建了“基础理论线上自学+难点解析线下深讲+争议问题专题研讨”的递进式和系统式的内容框架。 学院依托数智技术,构建“现实课堂—虚拟空间—社会实践”“三位一体”场景,实现教学场景融合,形成协同育人生态。2023年,学院建成有丰富红色资源的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利用增强现实、微纪录片等技术动态呈现红色故事,解决资源静态化问题,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重现红色场馆历史场景,打造具象化教学案例,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感知、可体验。学院建立了一批校内外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色的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和具有红色教育特色的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等场馆,成为学院开展实践教学的校外基地。在“湘江战役”案例教学中,师生在“现实课堂”共同讨论湘江战役,感悟长征精神;在“虚拟空间”,通过虚拟仿真教学中心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湘江战役”历史场景;在“社会实践”部分,组织部分学生到“湘江战役”现场——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和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学院“三位一体”融合教学场景,让长征精神根植学生心中。 技术赋能: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效果 学院深化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价值引领·主体协同·资源适配·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和“基于VR技术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建设,依托“智慧树”教学平台,利用数智技术,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平台。通过智能文本生成、图像和视频内容创设,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红色文化数字资源,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优化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效果。利用人工智能自动生成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视频与动画,增强学生学习的沉浸感。依托教学平台,通过数智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投放和价值引导。学院将教学平台嵌入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并引导线上讨论方向,确保师生信息交互始终保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梁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