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1 星期二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党建引领 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为响应国家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号召,紧抓职业本科院校建设机遇,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紧密对接湖南省现代化工产业发展需求,以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为试点,打造“楚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团队坚持党建引领、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带头人示范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党建引领

  发挥“头雁”效应

  落实重点工作,明确“靶向靶心”。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创新团队专班成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靶向靶心”。团队充分发挥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的引领作用,坚持党建示范引领,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师德示范矩阵。

  打造“四+”育人阵地,即“思政+”课堂主阵地、“日常+”校园文化阵地、“实践+”社会服务阵地、“网络+”数字育人阵地。通过“主体施策—阵地落实—平台反馈”三端联动,构建“大思政”闭环。近两年,培育出湖南省先进工作者、湖南省技术能手、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5人次,指导学生获省级创新创业项目3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强化师资建设

  锻造新时代教师队伍

  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强化师资建设。依托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省级标杆院系等平台,通过“龙头山讲坛”等学校品牌活动,定期开展教育家精神专题学习,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道德修养。建立和完善师德档案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聘、职称晋升的核心指标,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确保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实行师德激励机制,树立师德典范,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创新“六类三层五通道”教师培养体系。研制“良匠金师”素质能力标准体系,围绕师德师风、模块化教学、技术创新等六大核心能力,构建教师能力发展框架,明确教师成长路径。实施访问工程师工程,教师深度参与企业生产运营与技术创新,实现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创新“固定岗+流动岗”相结合的兼职教师管理模式,动态组建10人规模的兼职教师库。定期开展教学方法、数字素养等专题培训,确保兼职教师全程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教学全过程。

  建立数智化考评体系,推行“教师教学档案袋”制度。依托湘化e云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记录教师成长轨迹,实现教师发展过程可视化。构建科学的“四维评测”指标体系: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社会服务、师德表现4个维度11个观测点;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每名教师生成精准的能力发展画像;实施专兼职教师协同发展机制,通过共同培训、联合教研、统一考核等方式,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系统推进教师评价改革,打造善教、乐教的“双师型”团队。2024年晋升高级职称2人。

  创新“岗课赛证创”融通机制

  构建阶梯式培训体系

  全面推进“岗课赛证创”综合育人模式改革。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将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等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实现“岗课赛证创”融通,打造“国家—省级—校级”三级教学资源体系,联合主持国家教学资源库1项,开发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6门。构建“入门—精通—卓越”三级职业技能进阶体系,主持开发仪器仪表维修工、电工等12个技能培训包,承接湖南海利等职工劳动技能竞赛,学生就业率连续3年稳步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持续超过96%。

  深化产教融合

  建立团队协作共同体

  按照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以重建价值链为基础,破解产教融合所涉及的利益协调问题,通过开展基地共建、师资互派、项目共研、员工培训、技术转让、学生实习就业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互利共赢”共同体。对接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全面分析职业岗位(群)、技术发展趋势,探索面向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的人才培养新方法,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深化校企“双元”合作育人机制,激发校企双方积极性和创新活力,企业全面参与“培养方案论证、资源建设、课程教学、实习就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立项现代化工智能控制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面向未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坚持“根植化工、合作育人、创新驱动、铸造品牌”的办学理念,着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化工类新工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陈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8党建引领 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陈超2025-07-01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2 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