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学院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强化育人导向、注重素质养成、善于融合创新等美育新要求为引领,聚焦课程体系扁平化等关键问题,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从课程管理、结构、模式、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采取十大关键举措,对公共艺术课程进行了整体优化,形成了“两模块四维度”立体化课程体系、“艺术+”多维度融合课程建设范式、育人导向突出的主题性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等成果。学校获批首批和第二批山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单位,制定《枣庄学院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工作实施方案》,组建包括美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心等六个中心的新时代美育创新体系,形成课程教学、学生艺术实践、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环境提升、美育科研创新、社会艺术实践等“六位一体”美育体系,大力实施组织育人、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等育人体系建构,探索并建立枣庄学院支持乡村中小学美育协同教学创新机制。 践行文化育人,构建美育比赛活动育人体系。以强化美育支教团建设为抓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举办美育浸润比赛及展演,丰富校园文化。 推进课程育人,创新美育浸润课程教学体系。推动美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开设美育特色课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有效融合,覆盖对口学校所有学生,提升了乡村中小学的教学水平。 优化组织育人,搭建美育实习支教培训平台。发挥美育临时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定期与支教学生开展线上或线下会议,安排每周上交教学备课、教案设计、支教周记等,对支教学生逐一跟踪指导,开展美育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辅导报告。 强化管理育人,优化美育实习支教安全体系。将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编印美育支教手册,包括考勤制度、纪律条例、公寓管理、应急处理等,保障支教安全稳定。定期编制工作简报、工作周记、实习日记,总结经验及心得体会,整理活动文件及影像资料,及时查找不足形成支教反馈闭环。 推动实践育人,组建美育学生艺术社团体系。坚持美育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揭牌成立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实践基地、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基地,组建美育社团,组织校级、区级活动,辐射对口区(县)所有中小学,免费为农村孩子提供课后服务、艺术大餐。 深化服务育人,揭牌成立美育教师工作室。成立美育教师工作室,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加强科研育人,形成立体化美育研究机制。促进美育成果转化应用,立项乡村美育课题,与援疆支教团队联合开展乡村美育现状调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融入美育研究,推动美育与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机融合,把课程思政、非遗文化等融入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先人的精湛技艺与聪明才智,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落实资助育人,深入开展美育特色志愿活动。把美育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构建美育浸润、道德养成、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形成“美育—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灵活开展美育特色及志愿活动。 浸润式乡村美育体系发挥了美育“磨刀石”“催化剂”的作用,营造了学校“养美”氛围,提高了教师“塑美”水平,夯实了学校“育美”阵地,创新了教师“评美”机制,推进了师生“美润”实践,“绘美”了山区学子人生底色,探索并建立枣庄学院支持乡村中小学美育协同创新机制。 (安涛 卢衍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