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3 星期二
产教融合驱动 打造育人新生态
——鞍山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创新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推动教育领域的理论进步和实践变革,并促进体育教育体系的优化和升级。鞍山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成立于1989年,立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需求,始终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走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构建了“思政引领、课程筑基、实践赋能、创新驱动”“四位一体”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体系,能够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思政铸魂

  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学院坚持党建引领、专业做强的原则,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构建了“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矩阵,实现思政元素与体育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在核心课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体育文化符号转化为教学案例,在“户外运动赛事运营”课程中,通过解析中国登山队1960年首登珠峰的历史影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内核。在“体育旅游概论”课程中引入“鞍山千山国际登山节”等本土案例,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到课程设计中,实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课程筑基

  打造“岗课赛证”课程体系

  学院构建了“1+X+N”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学历教育核心课程(占比70%)+职业资格认证模块(占比20%),+企业特色认证(占比10%),以专业核心课程为根基,对接体育产业职业标准与赛事规程,实现“学习—认证—就业”无缝衔接。开发了“户外运动赛事运营”“体育旅游产品设计”等特色课程,将社会体育指导员、户外领队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教学大纲中。通过“课程项目化、项目赛事化”改革,将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国大学生攀岩联赛等赛事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例如,板鞋竞速课程以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规程为蓝本,实施“训练—选拔—参赛”全流程培养,近3年学生在该赛事中累计获得省级奖项12项。学校还与万佳宜康养老集团共建“老年运动健康”微专业,开发“老年功能性体适能训练”等课程,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

  实践赋能

  构建“双主体三维度”协同育人平台

  学院与鞍山市体育部门等单位共建“政校企”协同育人联盟,形成“双主体三维度”实践育人体系。在“双主体”方面,学校负责理论知识传授与基础技能训练,企业承担项目实践与岗位能力塑造。与鞍山市体育部门共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实训基地”,学生参与俱乐部赛事策划、会员管理等工作,近3年累计服务市民超2万人次。在“三维度”实践中,构建“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进阶式培养路径,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制定《岗位能力达标手册》。通过共建“户外运动装备研发中心”,学生参与产品测试与市场调研,其设计的“多功能健身手环”获全国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创新驱动

  探索“产学研创”发展路径

  学院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体育产业创新案例分析”“体育创业项目路演”等课程,建设“体育创客空间”,配备3D运动捕捉系统、体能测试实验室等设备。构建“问题导向”的研发体系,联合鞍山市体育部门、装备制造企业建立“产业需求动态清单”,每年更新技术攻关课题30项。组建“体育产业创新研究院”,发布《鞍山冰雪运动消费趋势报告》《银发健身服务蓝皮书》等智库成果,为政府部门提供数据支撑,相关建议被纳入市级产业政策。建立“课程项目—学科竞赛—创业实践”三级赛事体系,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辽宁省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标准融入教学。近3年,学生主持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项,在“互联网+体育”产业赛道中获省级奖项8项,孵化创业实体6个。

  未来,学院将继续构建“需求导向、能力本位、跨界融合”的育人体系,强化专业内涵特色,依托鞍山“奥运冠军之城”“鞍钢红色文化”品牌优势,秉承“博雅兼上、知行合一”的校训,培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马明洋 肖福俊)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11产教融合驱动 打造育人新生态 马明洋 肖福俊2025-05-13 ——鞍山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创新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2 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