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丰都县职业教育中心创办于1959年,是重庆市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庆市“双优”学校。学校积极构建“健残融合,职特融通”体系,通过独具特色的“一主两翼”模式,即以“健残融合,职特融通”的主体目标引领,以“以健辅残,以残励健”和“德技共进,产学共研”的两条路径驱动,推进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发展。 打造“善和”基地 促进就业转化 学校传承丰都优秀地域文化——“唯善呈和”文化,以“丰和·精技·兴业”为办学理念,始终坚持“育德艺英才,立三峡潮头,向中华扬帆”的发展愿景,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以“六位一体”的融合办学模式,开办“中职教育、特殊教育、开放教育、社会教育、老年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多元并存的职业教育,设置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3个专业部,开设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无人机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13个专业。学校以原有建设为基础,改造特殊教育所需设施,划分特殊学生活动路线与范围,实现无障碍通道和特殊教育文化全覆盖,改造工程包含聋人震动唤醒系统、无障碍卫浴等27项适残化设计,成为重庆由中职学校自主运营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重庆市丰都县职业教育中心打造的“善和”社会技能培训基地,开设了特殊教育中职学历教育,截至目前,共招收了140余名特殊学生和学员,开办了2个特殊教育班和4期技能培训班,有效促进特殊学生和学员就业意愿与企业用工需求的双向匹配,培训就业转化率达到80%以上。 完善专业教育 提升技能素养 重庆市丰都县职业教育中心通过聘请专家团队深入学校把脉问诊,召开特殊教育办学推进会10余次,与重庆市残联、丰都县残联、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教系开展交流活动10余次,最终因地制宜建立并完善了学校的特殊教育文化体系,提炼了“健残融合,职特融通”的办学目标,因材施教,确立并丰富了“以健辅残,以残励健,德技共进,产学共研”的办学路径,旨在抓好抓实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发展。在汽车美容实训室,健听学生王磊向听障学员陈洋演示贴膜技巧,而陈洋则用自创的“手势流程图”反馈操作要点。这套被北京师范大学特教专家命名的“镜像教学法”源于学校“三个一”特色活动:“一次志愿服务”,每学期由特教班级组织特殊学生开展一次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的菜单式志愿服务活动;“一场励志宣讲”,在每年的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由特教班级组织特殊学生开展一次面向全校师生员工的集体励志宣讲;“一次手工制作”,每年由特教班级组织特殊学生开展一次手工制作比赛,以实物成果回馈全校师生员工,大大提升了特殊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综合能力。 2024年9月,学校共招收了55名特殊学生和学员(其中特教班21名学生、随班就读19名学生、技能培训班15名学员),开办了2个特殊教育班和1个技能培训班,通过制定培养方案、加强硬件建设、开展技能培训等途径,培养特殊学生和学员一技之长,为其就业创业打下根基。 深化产教融合 培养“三德三技” 重庆市丰都县职业教育中心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扩容提质,特殊教育班级学生享受免学费、免住宿费、免教科书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享受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还享受学校资助政策,如技能培训班学员在校培训期间吃住免费,学校为其提供生活用品以及每个月1000元的生活补助。学校带领全体丰职中人积极探索职特融通“三模式”,即理论实践一体培养模式、实训实习融合培养模式、升学就业并重培养模式,有效推动职特融通、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丰职中特色的“产学共研路”,推动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化、特色化、本土化辐射发展。学校和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开展校际合作,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形成了长期的帮扶合作关系;与重庆丰都工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及东方希望水泥、金籁电子、恒都牛肉等大型企业在内的十几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有效推动职特融通、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丰都县职业教育中心通过产学共研更好地涵养特殊学生的“三德三技”,“三德”即自信自强、责任担当、感恩奉献,“三技”即生活技能、学习技能、职业技能,走出一条具有丰职中特色的“德技共进路”。未来,学校将继续增强特殊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职教力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学校。 (熊天生 邱显娟 吕盛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