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与千行百业相结合,深刻改变职场样态。
|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发展,广泛嵌入全球产业体系,正在重塑全球劳动力市场,给就业形势和青年职业发展带来颠覆性变革,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结构性挑战。对于青年群体而言,适应这一变化将成为其培养职业竞争力的关键。 技术发展催生新就业岗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发布的《国家人工智能计算能力建设蓝图》报告指出,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正处于快速跃迁期。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持续优化,正在迈向通用智能阶段,在全球范围内催生了一系列高端研发岗位,如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云计算架构师等。同时,全球领先企业如微软、谷歌等正在推动分布式训练、混合精度计算工程化落地,驱动计算“底座”迭代升级,高性能计算集群、张量处理单元和中央处理单元芯片、数据中心开放平台建设等基础设施随之升级,进而催生了系统运维工程师、异构计算工程师等一批面向底层支撑的技术岗位。 综合观察,以大模型为核心的智能生态链正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体走向协同,从单点功能向系统集成转变、从局部部署向全局赋能跃迁。世界各国积极推动开源框架、行业共享平台和跨国标准体系建设,为全球协作式人工智能开发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医疗、金融、教育等垂直领域大模型快速演化,促使新型职业形态和技能组合不断生成,从而打破传统职业边界,推动形成以跨学科、跨领域协作为特征的全球智能就业生态。 人工智能全领域变革就业 人工智能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自动化处理重复性、规律性强的任务,优化流程,提高生产力,而这将引发产业的多重变革。一是技术渗透,再造就业结构。根据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发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就业晴雨表》报告,金融、信息技术和专业服务等领域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高渗透区”。人工智能深层次重构了这些行业的运行机制和价值创造逻辑,对传统就业形态带来结构性冲击。二是岗位和职业的重构,促使就业局面复杂化。科技作家马丁·福特曾说:“目前大部分工作被机器人取代只是时间问题。”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到2030年,将有22%的就业机会面临变革,技术进步和宏观形势变化将推动创造1.7亿个工作岗位,而被替代的工作岗位数量将达9200万个,就业机会净增7800万个。劳动力亟须升级技能,为将来人机竞争的就业局面做好准备。三是市场转型周期缩短,加速职业变迁。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升生产效率,缩短全球就业市场的变革周期。以制造业为例,过去从传统的手工制造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如今,从自动化生产线到智能制造的转变在短短几年内已取得突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到新高,其市场价值已达到165亿美元。未来,许多传统职业需要向高技能、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型,职业任务将面临重组,“人工智能+X”的普及将改变许多职业的样态。为应对这一趋势,德国、瑞典等国家已将人工智能教育列入职业培训主干课程,强化高技能就业的系统布局。 经合组织发布的《青年政策工具包》指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青年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行业就业机会减少,而新兴行业如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对青年劳动力的需求则不断增加。除此之外,青年就业者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一是人工智能系统正由工具向“智能共事者”转型,传统的“雇用—指令—执行”模式正逐步演变为“信息处理权赋予—事件决策权分享—终端行为控制”的协同劳动架构。在远程办公、自动化运维等场景中,青年就业者的角色已不再是被动执行者,而是流程设计者、任务协调者和数据反馈者。 二是技术进步将导致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提高,青年就业向高薪行业聚拢。同时,低门槛、低薪酬和需要人际交往、创造性或服务性技能的工作,仍难以完全被人工智能取代,仍然保持较大的市场需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在美国和欧盟,高技能职位的工资增长远超平均薪资增长幅度,而中间技能劳动者由于缺乏再培训机会,正快速被挤出主流岗位链条。经合组织指出,除非各国加速推动全民技能提升计划,否则收入不平等将在人工智能浪潮中进一步扩大。 三是创作边界模糊,引发职业认同危机。人工智能能够同时处理文本、语音、图像和旋律等多种信息要素,实现跨模态融合的内容生成。这一趋势模糊了人类原创与人工智能自主生成之间的界限,冲击了内容创作、艺术设计、新闻记者等以人类创造力为核心的职业形态,在提升内容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作品归属、知识产权和职业认同等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青年创作者群体如何在与人工智能的合作中保持表达的独特性,正成为全球文化劳动市场的新议题。 利用人工智能帮助青年就业 面对扑面而来的人工智能浪潮,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积极部署,探索新的政策举措,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服务就业市场,改善青年就业状况。 强化宏观引导。一是引领前沿技术,推动技术向善。例如,欧盟发布行动计划,确保人工智能在医疗、农业、就业、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二是搭建服务平台,培养高端人才。平台是连接政府、教育机构、企业和个人的关键枢纽,也是引导人才集聚、优化全球人才结构布局的重要举措。欧盟推出一站式服务平台“人工智能技能学院”,不仅提供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发和部署相关的技能培训,还试图通过人工智能学徒计划、奖学金计划等方式,向欧盟劳动力市场输送接受过真实项目培训的人工智能专家。 加强就业服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加快,其与全球千行百业的融合更加深入。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着力凝聚共识,通过建立相关规范和标准,赋能青年就业。一是评估技术影响,稳定就业市场。多国企业和行业协会积极发挥人工智能在数据整合方面的强大力量,实现人机协作环节中数据和技术标准的协调统一,针对人工智能给就业带来的影响进行系统性评估,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缓解技术变革引发的就业波动。包括经合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在内的国际组织,正在倡导建立全球层面的就业影响评估框架,推动不同国家合作,形成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性的人力资源协作机制,减少全球范围内的就业断层和结构性冲击。二是利用人工智能创造人岗匹配标准,破解岗位技能错配难题。匹配岗位的障碍之一是岗位与技能描述不一致。不同的公司、行业和地区使用不同的术语来定义职位名称、能力和资格,导致人才和机会发生错位。当下,全球部分行业和公司正在协力构建统一的岗位描述标准。三是建立校企协同机制,助力高质量就业。一些欧美知名人工智能公司与高校合作,共建人工智能实训基地和沉浸式学习平台,设立人才共育基金,支持在校生参与科研创新、实习实践,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助力青年群体实现高质量就业。新加坡、德国等国家推动高校与跨国科技企业联合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开展国际实训项目和全球认证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青年人才的全球胜任力。 拓展发展空间。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通用技术,能够高效完成一些以前只有人类才能胜任的工作。若要避免人工智能对青年就业的“挤占”,应主动开展青年职业管理。一是主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把握技能需求趋势。领英等就业平台基于人工智能赋能的“技能洞察平台”,分析全球数十亿职场数据,实时预测高增长技能和岗位需求趋势,帮助青年精准规划职业路径。新加坡政府资助的就业指导平台“我的未来职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多个求职网站的实时劳动力市场信息。澳大利亚政府推出了“职业展望”和“技能匹配”工具,不仅提供不同职业的就业前景、薪资水平和所需技能等详细信息,还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青年求职者提供劳动力市场趋势预测和技能需求的实时信息,帮助求职者制定职业发展计划和培训方案。二是灵活参与就业,释放零工市场潜力。通过人工智能平台的自动化分工、远程协作和智能客服等功能,青年能够高效承担内容创作、软件开发、市场营销等自由职业的工作任务,降低创业门槛并提升协作效率。欧盟推出算法监管政策,积极推动跨区域、高弹性的零工经济和灵活就业模式发展,引导青年高效就业创业。三是丰富技能,强化产业对接。人工智能正在深度嵌入全球教育培训体系,通过与行业认证机构协同,推动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在欧洲和北美,一些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与权威认证机构合作,开发面向特定行业的智能学习平台,助力构建实践导向、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如Mind Edge(一家美国在线教育和职业培训公司)将人工智能工具嵌入职业资格考试备考课程,通过智能评估和个性化学习路径优化,提升学生的岗位适配度。 (万作芳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何志芬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