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8 星期四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四链”融合打造产学研协同育人共同体

  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旨在通过多主体、多要素的协同创新,构建一个开放、互动、共赢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共同体”,使教育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新需求,为产业提供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产教“两张皮”的问题,还能实现教育和产业的双向赋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在“四链”融合、产学研协同育人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通过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链需求、深化与领军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共享人才资源、打造一流创新平台等举措,实现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精准匹配,有效推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以教育链为根本

  打造协同育人新模式

  教育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与核心,关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更是“四链”融合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学科专业的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实训条件的搭建等关键环节,确保学生能够获得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在教育链的引领下,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联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活动,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一贯注重产教融合,紧扣经济发展脉搏,积极对接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致力于构建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对接的专业体系。学校创新性地提出“院董会”合作管理模式,依托院董会这一高效组织形式,汇聚企业高管、业务骨干、二级学院管理人员及资深教授,共同组成二级学院决策机构,深度参与学院治理。院董会以产业发展需求为核心,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将产业需求、行业标准、技术创新等要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并开发项目制课程,使教育链更加贴近产业链。打造集“企业需求即时反馈机制”“课程体系动态优化”“人才精准供给”于一体的闭环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成功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在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产学研融合的广度与深度,探索创新的“四维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结合行业市场的业务板块,以项目制为引领,强调“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合一,教学内容与实际项目合一,企业高工与专业课教师合一,自有企业与名企岗位贯通业务合一”,通过四个维度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教育壁垒,构建出开放、互动、共赢的产教融合生态。让学生在真实的市场环境、岗位、项目和实岗操作中成长,显著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应用型实践教学中展现出了独特优势。近年来,学校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青岛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并承担市厅级及以上教改研究项目40余项。这些成果为学校进一步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并优化协同育人新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产业链为支撑

  搭建协同育人大平台

  产业链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涵盖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全过程,不仅有力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为经济注入新活力,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为“四链”融合提供实践场景、资源投入及市场反馈,成为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关键载体。

  自建校伊始,学校便高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秉持“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零距离,真教实练与上岗工作零适应期”两个“零”理念,学校大胆探索校企合作及实践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独特优势,在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不断深化探索,总结凝练出根据专业上产业、以产业促专业的发展策略。基于这一发展策略,恒星集团为学校配套创办了逾百家企业,并打造成共享型实训基地。实体运营的企业同步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场所,逐步构建起了“行校共建、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以及“工学交替、实岗真做”的教学模式,有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切实提升了共同体育人的核心竞争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依托自建企业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积极主动对接行业领军企业,创新性地提出“名企协同,卓越育人”机制,确立了“共谋发展”的合作理念,进一步强化了与行业领军企业的战略协同。学校制定了卓越人才培养的“六个一工程”,鼓励各二级学院与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开展项目合作等形式,构建了“专业共建、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师资共培、学生共育”的紧密协同育人体系。近年来,学校与百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了包括华为云开发者创新中心等实训平台在内的22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设立了6个产业创新研究院和20余个科研组织,获批2个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能够满足万名学生开展岗位实践的需求,为学校产学研一体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型人才,形成了校企互利共赢的生态闭环。

  以创新链为动力

  激活协同育人强动能

  创新链是推动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的根本力量,涵盖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创新、市场应用等元素,其有效运作对于提升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通过创新链可以激发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科技创新及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有利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升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孵化平台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为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推动技术落地,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流的孵化平台,携手恒星集团共同投资创建了恒星新媒体及应用电子技术孵化器。孵化器现有孵化场地10875平方米,与20余家商协会及行业协会联合成立了商协会联盟,吸引入驻企业达130余家。创新性地构建了进阶式的“帮孵”孵化模式,依托“众创—孵化—加速”的完整机制,全方位扶持学生创新创业。近年来,在该模式的引领下,孵化器已成功孵化涵盖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等多个领域的科技型企业128家,其中包含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扶持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师生项目300余项,累计实现产值6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00余个,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该孵化器获得国家众创空间、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科技创业孵化贡献奖”、山东省创客之家、山东省品牌众创空间、青岛市标杆孵化器、青岛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秉持“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的育人理念,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设学生科技活动的第二课堂,构建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及工作室,配备了150余名创业导师悉心指导学生投身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近年来,学校学生踊跃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参与1.2万余人次,荣获省级及以上奖项3000余项。仅2024年一年,在省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1500余项奖项,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类大赛国家奖项70余项、省级奖项270余项,并承担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余项,切实达成以赛促学、以研促创的目标,为学生全面发展和职业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人才链为牵引

  构筑协同育人新高地

  人才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创新能力的关键主体,涵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多个环节,是连接教育、创新与产业的核心纽带,为教育、产业及创新领域持续注入竞争力。同时,人才链的发展也需依托产业链的就业平台、创新链的创新环境以及教育链的教育培训。

  为适应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建立了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积极推动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的双向流动,共建创新型师资团队。一方面,聘请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及技术骨干担任企业导师,将实战经验带入课堂,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行业现状和实战技巧;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出校园,积极参与企业挂职锻炼,深度了解企业运营流程与前沿技术需求,提升个人实践能力及教学水平,从而打造一支“双师双能”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构建这种双向互聘互用模式,进一步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学校引进企业导师百余名,与青岛特锐德、青岛国合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等地方知名企业联合共建了8个“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基地,培育“双师型”教师200余名,并有30多名教师入选山东省创新创业导师库。此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显著提升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形成了产学研协同育人共同体,在这个协同育人共同体中,教育链是共同体生存的基础,是“四链”融合的根本,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提供人力资本,又紧紧依托协同育人共同体创新融合发展模式;产业链是共同体的有力支撑,是“四链”融合的基地,为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提供发展平台,又紧紧依托协同育人共同体创造发展空间;创新链是共同体发展的动能,是“四链”融合的动力,紧紧依托共同体开发创新资源;人才链是共同体发展的引擎,是“四链”融合的关键,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提供核心竞争力,牵引着协同育人共同体沿着资源共享、共生共赢的路径健康发展。

  (毕宪顺 陈甜甜 吴杰)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8“四链”融合打造产学研协同育人共同体 毕宪顺 陈甜甜 吴杰2025-05-08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2 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