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能源行业企业正在加速数智化转型。财务共享、智能建造、精准营销等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正在能源行业企业加速迭代,行业对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数智化管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能源安全”等国家战略的推进,要求管理类专业要与能源工程类专业深度交叉融合,提升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满足新文科建设和能源行业转型发展对数智化管理人才的要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以学校能源行业优势为支撑,依托“面向新文科的行业特色高校管理类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等10项国家、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探索“认证牵引、融合赋能、数智驱动”的能源高校管理类专业升级建设新路径。
认证牵引,坚守经管底色,推进规范化办学
与工科专业不同,经济学、管理学门类的本科专业大都缺少专门的专业认证,动态评估专业育人成效、实现专业规范化办学也曾是经管类专业升级建设的难点。因此,学校将全球商科BGA(The Business Graduates Association)认证引入专业升级建设中,构建了符合BGA理念的STREEM(Sustainability,Technology,Responsibility,Economics,Energy,Management)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不仅契合了BGA、AACSB等商科国际认证的要求,还突出了管理类专业基础课与能源系统工程、数智管理技术等理工科课程的融合。新课程体系为持续商科认证提供了良好的框架,也为培养满足行业转型发展要求的“管+工”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融合赋能,强化学科优势,推进特色化办学
发挥学校油气地等学科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强化学科交叉,与石油工程联合实践石油工程管理双学士学位,培养“管+工”复合型人才,与地学、新能源等学科联合开展“碳中和与能源系统管理”微专业,拓宽学生视野;二是强化学院科研成果的教学应用,推进科教融汇,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组建“经济管理实验班”,实践本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三是发挥学校能源行业优势,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等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从教材合编、课程共建、毕设双导、竞赛协作等方面,全方位导入企业资源。发挥多元育人优势,多方共建的“能源数智化管理学院”获评山东省特色学院。面向课堂和教材两大阵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鲁商文化和行业精神中萃取与专业紧密相关的3类思政元素:诚信文化、奉献文化和奋斗精神。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材案例和实践环节4个平台,打造了学思践悟一体化的课程思政全场域育人体系,有效解决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数智驱动,凸显数智亮色,推进办学水平提升
加快专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是管理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能源行业数智化转型的人才需求。学院强化能源数智化管理实验平台建设,重点打造智能建造、商务智能、智能会计、精准营销、沙盘模拟五大板块,形成了数据—软件—硬件一体化的实验体系。充分发挥学科师资优势和校内科研资源作用,为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将企业一线经验和案例引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搭建育人的真情实境。同时,通过专业师资的持续培训,形成了“育人过程协作、校企联合攻关、育人平台共建”的多方共赢机制,有效支撑了能源数智化管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虚拟学院”产教融合机制,在每个专业的核心课组织企业家进课堂,引入企业的实际管理问题,凝练学科竞赛题目,通过“双导师”实施课赛一体化训练,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学院认证工作取得突破,成为山东省首个通过BGA认证的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一次性通过住建部门审核评估。学院育人平台建设又上新台阶,学院组织申报的“能源数智管理学院”入选山东省特色学院,“能源数字经济学院”入选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能源数智化管理”教学实验室入选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近5年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奖励300余项。未来,学院将实施AACSB认证和BGA认证双轮驱动战略,在做好现有育人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持续优化资源配置,着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能源数智管理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刘丙泉 渐令 李秀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