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自2014年获批MTI笔译方向专业学位授权点以来,紧跟数智时代步伐,依托学校工科办学优势,坚持学科交叉赋能,校企深度协同,逐渐形成了数智时代翻译硕士培养新模式,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办学11年来,学院建立自治区级研究生培养基地3个,获自治区级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承担国家级别科研项目4项,发表高水平科研教改论文70多篇,出版著作17部,完成本土化技术翻译任务50余次,在跨学科建设突破、服务柳州工业国际化发展、协助本土企业高质量“出海”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数智赋能,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各个环节 高校发展和时代进步紧密相连。作为探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交流规律与技巧的翻译硕士点,学院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主动布局人工智能新课程,有力促进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更快更好发展。通过专家团队系统论证和实践教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融合数智化教学成果。一是对基础翻译教学和专业领域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更新升级数智时代办学理念,不断增强育人实效,从知识、能力和态度等多个维度培养硕士生的创新能力。二是推进学科数智化融合,构建人工智能教学成果和翻译专业的“通识融通—技能养成—拓展提升—应用实践”递进式课程体系。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快捷便利,培养硕士生支撑就业和工作的实践能力,实现专业知识技能、综合能力和素质协调全面发展。三是从“课程”“实训”“业绩”等方面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素质模型。教学团队积极推动数智化教学进程,把研究生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和培养环节等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学科融合,持续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广西科技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做大做强专业自然要和优势学科融合。学院自确定申报本硕点时起,就确立了外语类学科和工科等跨学科培养人才的先进思想,并付诸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一是构建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教学与内容体系。科学分析人工智能和翻译硕士课程支撑人才培养的达成度,特别是把握数智化教学和语言应用的关系,拓展侧重语言文学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现有课程体系,促进外语翻译与科技领域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二是创新教学模式。推进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产出由人工智能支持的翻译硕士培养教学成果。积极运用数智化成果,推动翻译硕士的语言精准应用,打破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脱节的局面,突出学生在翻译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开展多样化的科技翻译实践活动。三是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和优势学科相结合的同时,兼顾当前市场和行业所需,确保跨学科教学的成效。因此,学院积极引导研究生将所学融入创新创业活动,充分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的潜力,使课程内容更具有时代感和实用性,真正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本地化”翻译人才。 实践提升,完善校企运行长效机制 本硕点的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校企合作举措得当,实践提升效果突出。学院在硕士点申报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明确了与柳州头部企业密切合作的实施策略。学生实训不少于6个月,做到了“真企业、真实习、真成绩、真提高”的“四真”成效。一是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资源的建设,积极探索以产出为导向、以全过程评价为保障的涵盖全过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夯实学校和企业协同培养根基;同时,完善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实习导师“双导师”协同培养的环节,确保校企双方全方位指导学生。二是通过实训实践不断提升翻译硕士双语转换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企业全真式实训,提前进入全职岗位,做好海外订单的翻译工作,真实体验实地处理业务的成就感和面对就业考验的职业感。三是建立政、校、企战略合作关系,共建政校/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学校先后与柳州市外事部门、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近5年,校企合作企业方投入资金超160万元,支持学生实习实训。每年为政府部门、企业贡献翻译资料数据库320万字以上,深受海外用户好评;同时为企业节约翻译成本约500万元。学院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从办学定位、专业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提升等方面,有效探索了数智时代支撑翻译硕士点建设的教学模式,为翻译硕士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周柳琴 金乾伟 覃宇峰 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