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高校新风
2025-04-24 星期四
青春飞扬 学技下乡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药品专业群建设开新花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药品专业群秉承“青春飞扬,学技下乡”的育人理念,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走出一条服务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培养的学生扎根农村食品药品行业生产一线,为武陵山区和三峡库区美丽乡村建设输送了一大批“留得住”的人才。

  一、立足城乡建专业,服务产业培养本土人才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地三峡库区末段、重庆中部地区涪陵区是国家经济开发区,园区以食品药品制造为主导产业,但地理位置等原因导致该行业高技能人才不足。

  长期以来,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促教、以教促产,与涪陵高新园区合作,打造重庆市生物医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学院,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扎根乡村振兴沃土,培养城乡统筹高素质、高技能、高创造能力的应用型“三高”人才。食品药品专业群践行学校办学理念,立足涪陵食品药品产业,以培育大学生核心素质为抓手,遵循产业链跨界融通建设课程,通过生产实践课堂帮助学生增长才干,深受园区企业赞誉。

  二、“四链融合”建课程,“五育”并举躬耕生产

  依托重庆市食品药品职业教育集团搭建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重庆市中药生产非遗传承人、国家榨菜生产非遗传承人,以及太极集团和华兰生物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建“双导师”队伍,深入分析食品药品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构成,坚持一二三产业融通,将立德树人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育人全过程,开发突出生产劳动的课程体系,在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和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研究院建成“田间课堂”,每年开展为期1个月的“中药材育苗田间试验”和“榨菜育种田间试验”生产劳动;在太极集团、涪陵榨菜集团等食品药品企业建成“车间课堂”,开展食品药品生产实践锻炼;在重庆市石柱县黄水镇、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镇建成“社区课堂”,培养学生食品药品市场推广和应用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技能,在劳动中浸润美德,在市场上学会创新创业,校地产创协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走向田野”学创用,科技推广服务乡村振兴

  学创用是指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应用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学校处于重庆城乡统筹大农村,服务周边中药材种植加工、粮食果蔬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全体师生的共识。专业群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中药材种植及加工、果蔬种植及加工小微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工艺技术改造、创业市场策划等服务工作,既提升了小微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又厚植了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扎根基层食品药品企业的情怀。

  1.学创用结合,开发农业新产品

  罗云镇是涪陵区建立的首个中共农村党支部的红色根据地,是重庆市革命老区乡镇之一。2020年5月,徐安书教授将自己的省级科研成果进行推广,组织学生采集罗云镇和大顺乡野生豆腐柴叶制作便携式观音豆腐,为罗云镇开辟了新的农业增收项目。2021—2022年,罗合春教授指导2020级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周小云等成立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小组,采用罗云镇盛产的老南瓜为主要原料,以当地盛产的清明茶叶、清明桑叶、清明秋葵、中粒籼米、糯玉米,以及邻近乡镇种植的黄精药材作为辅料,经过现代生物技术加工制作成三清南瓜浆、三清红米南瓜浆、三清黄精南瓜浆、三清果桑南瓜浆等系列产品,已申请发明专利。

  2.注册商标直播带货,为农产品找出路

  学校依托高水平专业群“专创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直播基地,组建直播带货俱乐部,开展视频制作和直播带货训练活动,开设了微信视频号和抖音网上小店,携手罗云镇农业服务中心,与果园、蔬菜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合作,为猕猴桃、南瓜、李子、鸡蛋等农副产品精心打造“红二洞”商标,提升了区域农副土特产的市场知名度,拓展了销售渠道。

  3.就地开发实用技术,提升种植养殖水平

  学校通过对罗云镇土壤和气候环境条件的调查,优选当地种植养殖案例,编写技术培训教材,对罗云坝社区、干龙坝村、老龙洞村、铜矿山村等村民进行农产品加工、食疗养生技术技能培训,受益群众1324人。

  通过“学技下乡”,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担当,培育了学生的工匠精神,促成了学生爱专业爱劳动,厚植了学生热爱食品药品生产的工作情怀,提高了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近3年来,食品药品专业80%以上的毕业生在各区县相关行业就业,部分学生返乡创业,专业群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刘松利 黎青 罗合春 李诗雨)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11青春飞扬 学技下乡 刘松利 黎青 罗合春 李诗雨2025-04-24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药品专业群建设开新花 2 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