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高校新风
2025-04-22 星期二
武汉科技大学
“红色钢铁熔炉” 熔铸新时代“钢铁脊梁”

  武汉科技大学肇始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钢铁情缘一脉相承。武汉科技大学“因钢而生、依钢而兴”,秉持“钢铁报国”初心,紧扣新时代人才成长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充分挖掘校史中的红色基因,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建设需要,围绕独具学校特色的“大思政”“大熔炉”育人构架,构建具有“一个钢铁品质—两座精炼熔炉—三维浇铸锭模—四重锻造特性—五项熔炼计划”的“红色钢铁熔炉”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钢铁思政品牌。

  钢铁初心

  “一个钢铁品质”引领育人方向

  “是钢就要成脊梁”讲的是钢铁不怕拉、不怕压、强度大、能抗弯的“坚韧不拔、勇承重载”,是钢铁去芜存精、锻实形体、性能一致的“崇实求精、表里如一”。学校坚守“钢铁品质”育人使命,以服务国家和湖北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立足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养传统优势领域工程科技人才和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坚持以“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促进新工科与新文科、新医科的深度融合,不断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等,着力培养“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新时代“钢铁脊梁”。

  钢铁同心

  “两座精炼熔炉”融汇内外合力

  高质量的钢铁需要高质量的冶炼环境。打造“钢铁品质”定位的人才,需要高质量的育人环境。学校充分依托校内人才精炼熔炉和校外人才精炼熔炉这两座熔炉的精炼,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校内人才精炼熔炉将钢铁特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心理健康中心、文体活动中心、“一站式”学生社区等校内平台,有机融合“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体系,营造多元共融、和谐共生的校内育人有机体、共同体。

  校外人才精炼熔炉强化校企校地合作,与中国宝武、鞍钢集团、柳钢集团、中国一冶、中冶南方等30余家大型企业和武汉、宜昌、孝感、无锡、淄博、湛江等省内外有关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共建集实习实践、技术研发、就业招聘等于一体的实践实习基地平台。

  钢铁匠心

  “三维浇铸锭模”筑牢育人阵地

  百炼钢水需注入匠心铸模方能凝练成材。学校将熔炉汇聚的育人能量与理念精准赋能“红色锭模、高温锭模、守护锭模”,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为新时代“钢铁脊梁”固本强基。

  红色锭模,引领全方位育人,将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廉政教育、校史教育等融入课堂内外、线上线下,连续42年组织“红安行”,足迹遍布革命圣地,让红色基因教育浸润心灵,被“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收录,获湖北省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修复校友郑位三故居并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现了育人场域的全方位拓展。

  高温锭模,贯穿全过程育人,将价值引领贯穿学生从入学教育到毕业奔赴的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协同发力,精心建设的慕课“思想道德与法治”覆盖学生逾13万人。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每年超过30%的毕业生志愿到基层、西部和艰苦行业。

  守护锭模,激发全员育人活力,着力构建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专业教师、学生骨干为主要力量的守护定模保障体系,实施“百炼成钢”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培育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1人、6人次入围,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教学成果、课程建设、教学奖的教师达到30余人,先后培养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1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2人、“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湖北省“百生讲坛”金牌主讲人3人、“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4人、“湖北省大学自强之星”12人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钢铁决心

  “四重锻造特性”锤炼“钢铁品质”

  钢铁具有韧度、硬度、精度、亮度等四大特性。学校始终将钢铁特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心理韧度、创新硬度、科研精度、文化亮度”做育人大文章。

  心理育人锻造坚韧不拔韧度。持续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高质量建设,建立“1+N”生命赋能课程体系,搭建“个体咨询+团体辅导+音乐心理治疗”三环式心理服务模式,创新网络树洞救援、AI识别等技术,提升学生应对挫折与自我调适能力。

  创新育人锻造勇承重载硬度。获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30所《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单位、国家教育部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科技部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科研育人锻造崇实求精精度。注重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和科技伦理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学校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国家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国家专业建设项目14项。

  文化育人锻造表里如一亮度。传承以校友许白昊、郑位三为代表的爱国报国红色基因,激发为祖国钢铁事业勇于献身的情怀,不断挖掘校史思政元素,赓续红色文化铸造许白昊铜像、成立“许白昊班”、编导廉政话剧《许白昊》、修复红色校友郑位三故居,依托沁湖文化举办沁湖舟赛、沁湖诗会、沁湖讲堂、沁湖创客、沁湖鱼宴等校园文化活动。

  钢铁丹心

  “五项熔炼计划”熔铸“钢铁脊梁”

  千锤百炼方成钢,钢铁亦需德、智、体、美、劳全面熔铸方成“脊梁”。学校系统构建“五项熔炼计划”,将全面发展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具体行动,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铸炼“钢魂铁志”,以德立人。依托一个历史展馆、两个历史人物(许白昊、郑位三)、三次主题实践(一次红色之旅、一台经典晚会、一次社会实践)、四个专题报告(书记党课、校长有约、廉政报告、国防教育),推动创新教学手段激活教育资源、创新教育视角深化网络维度、创新组织管理达成传承教育三方联动,相关工作成果获评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典型案例,课程思政成果获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课程建设及教学竞赛奖30项。

  淬炼“钢浇铁铸”,以智启人。突出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方向引领,实施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香涛计划”“3+1+2”“3+1+X”、冶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材料类国际化英才班、“传统专业+”和“微专业”等人才培养计划,扎实推进“一院一基地”“一专业一赛事”“校地结合、校企联合、部门融合、师生配合”“模式+课程+讲座+项目+创业+竞赛”的科创模式。

  锻炼“钢筋铁骨”,以体健人。构建“学生有体育爱好、班级有体育活动、学院有体育项目、学校有体育规划”四级以体育人格局,以“教学+自学+竞赛”模式,实施课外体育达标计划、运动健康记录卡、体育二课考评、“环湖跑”计入体育课成绩等举措,增强过程性引导和过程性评价,学校省级及以上体育类竞赛获奖数量位居湖北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前列,先后培养出女篮国家队原队长苗立杰、纪妍妍、刘佳岑、高颂等10名国手。

  陶炼“钢韵铁艺”,以美化人。构建“以艺术课程、艺术主题教育为主体,艺术展示、艺术竞赛等课外艺术实践为补充”的美育格局,依托校内景观环境、美术馆、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育才装备研究院、艺术设计研究所、艺术治疗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等平台,强化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等的结合,构建全方位美育体系,沁湖之声合唱团荣获第十六届中国合唱节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近两年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

  磨炼“钢韧铁坚”,以劳育人。系统规划“校内资源+校外资源”“课程建设+实践平台”“劳动文化+校园文化”“劳动教育+专业教育”“劳动实施+劳动评价”主构架,依托“今日校园”学工平台,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基于省级一流课程“公益劳动课”和学校学院签订的校企校地战略框架,建成多家国家实习实践基地,获批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劳动教育研究分会委员单位。

  “红色钢铁熔炉”人才培养模式兼具时代要求与学校特色,为高校在新时代深化“三全育人”、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工作协同育人方面提供了借鉴经验。学校将持续深耕培育“钢铁品质”社会英才,教育引导学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钢铁脊梁”。(潘丽莎 龚晗 卢绍伟 王雨辰 张旭)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10“红色钢铁熔炉” 熔铸新时代“钢铁脊梁” 潘丽莎 龚晗 卢绍伟 王雨辰 张旭2025-04-22 武汉科技大学 2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