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山东航空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通过顶层设计、品牌创设、项目驱动、示范共享、课程评估五大举措,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为航空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支撑。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作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聚焦“懂知识、善思考、会分析、有担当、能创新”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三维四驱”融合育人模式,立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培养学生在原子、分子层面解析物质结构与性质用途的能力,体会化学之有用;运用化学原理和物质结构理论分析解决化学化工相关问题的能力,体悟化学之有为;通过“化学—工程—社会”的跨学科融合,发展“微观机理分析→宏观现象推演→工程案例优化”的系统思维范式,体感责任与担当,实现知识迁移、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螺旋式提升。 “三位一体”创新育人体系 教学团队确立“科学精神筑基,家国情怀铸魂”建设理念,构建“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提升”课程育人体系。认知层面,以案例分析研讨和数据处理分析为抓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情感层面,通过化学工业发展史实解析科学家的爱国奋斗历程、行业突破对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以及技术伦理抉择背后的价值取向,激发科技报国使命;行为层面,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化工企业实地调研、开展化学工业相关案例分析讨论以及设计环保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辩证认知化学工业的社会价值与生态责任,强化绿色发展的责任意识。建成涵盖特色案例、实践项目、专题研讨的课程资源库,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维驱动赋能育人实效 在历史脉络中感悟科技自强。创新开设“院士科研启示录”专题,将科技史转化为生动的育人教材。通过展示徐光宪院士创新稀土分离技术打破国际垄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这一深刻内涵;通过研讨侯德榜院士突破西方技术封锁,团队耗时5年、历经500多次试验,首创联合制碱法,让科技伦理教育更加具象化;通过分享卢嘉锡院士将结构化学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相结合的广阔视野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突破专业壁垒,树立“大科学”视野。 在实验教学中淬炼工匠精神。将思政育人延伸至实验室,创新“实验操作红黄牌”警示机制,对数据篡改实行一票否决,培养学生学术诚信,强化学生学术自律意识,牢固树立诚信为本的科研伦理观。设计开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水质综合分析”等6个虚实结合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分析校园及周边水质过程中,深刻领悟环保责任的重大与迫切。开展“实验台前的思政课”,通过“0.01克精度背后的职业坚守”专题讲座,激发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热爱和对专业的敬畏。 在前沿探索中培育创新思维。创新“追问拓思”环节,结合课程内容设置“锂电中国智造”“合成氨工艺优化”等8个学科交叉议题,搭建“课程理论—企业应用—创新实践”进阶平台:在电化学分析单元,聚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中国方案,探讨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以及中国在该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在配位化学单元,聚焦新材料设计的配体调整方案,深入探索如何通过配体调控优化材料的性能,以满足不同领域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在化学动力学单元,聚焦合成氨工艺变量关系,深入剖析温度、压力、催化剂等工艺条件对合成氨反应速率及产率的影响,培养系统创新思维。 在社会实践中践行责任担当。构建“课程筑基—探索认知—服务转化”实践链,将课程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养深度融合。依托“碧水检测”志愿服务项目,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水质检测团队,对校园周边河流、湖泊开展季度性水样采集与检测,绘制水质图谱,助力水质改善与环境保护。开展“化学企业行”活动,组织学生走访行业龙头企业的绿色化工厂、循环经济产业园,实地调研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新能源电池材料制备等前沿技术,直观了解“碳足迹”核算体系的构建逻辑,在观察产业升级中深刻理解化学学科在节能减排、绿色转型中的核心作用,同步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专业认同。 未来,团队将持续探索将先进技术融入教学的新路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潜能。同时,将持续完善课程思政效果量化评价体系,以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思想动态,为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技术人才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李大枝 肖宇 张海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