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0 星期五
打造更多名副其实的研学产品

  旅行社应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研学旅游课程,确保“游有所研”“旅有所学”,避免“只旅不学”;严禁打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的旗号收客;优中选优确定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供应方……近日,北京市文旅局发布《北京市旅行社组织或承办未成年人研学旅游服务规范(3.0版)》,就全市旅行社组织研学旅游服务提出具体要求,为北京市研学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研学旅游得到广大家庭的青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根源。追溯历史,中国自古就有游学之风,孔子周游列国,朱熹提倡学子“出四方游学一遭”,徐霞客“问奇于名山大川”,不一而足。从中足以窥见士人对通过游历名山大川、遍访名师来增进见识、求知问道和培养性情的推崇。可以说,研学旅游符合中国人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研学旅游反映的是家长对孩子“出门看世界”的支持,也寄托着家长对孩子在游中学、于行中悟的期待。

  同时,研学旅游的发展,也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指导。研学旅游作为对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被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并获得政策鼓励。此外,越来越多的旅游公司与机构加入研学旅游这一细分领域,开始提供丰富的研学旅游产品,这些产品在满足了学生和家长需求的同时,也推动了研学旅游行业的发展。

  研学旅游对教育而言是一件好事,通过研学,学生们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自然大课堂。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乱象,损害学生和家长的利益。

  研学热背后育人价值的缺失值得警惕。游玩有余而研学不足,研学旅游的学习特质、教育属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其中固然有客观方面的局限。每逢寒暑假,各大景区、各类博物馆、知名高校等都人满为患,在既定的日程中,排队都花费了大量时间,孩子们真正用于研学的时间相对有限。从主观上来说,则在于服务提供方对“研”和“学”的系统设计不够,容易导致活动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将研学旅游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市场上的研学团质量参差不齐,个别研学项目以“研学”为名吸引家长,用虚假宣传揽客组团,实际却是“名校游”变“校门游”,“研学营”变“观光营”,“研学游”变“打卡游”。“研学导师”也并非都是专业学科背景出身,在研学过程与问题答疑上容易流于表面,常常偏重讲解而忽视孩子的自主探索,研学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此外,研学旅游市场也存在同质化现象,市场产品单一,部分商业机构复制其他机构开发出来的研学路线,甚至对其研学产品和公共机构的解说进行“洗稿”,借着低价吸引顾客。这些问题都导致研学旅游最终仅仅变成一种新的游玩活动,其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彰显。此外,安全保障有待加强,孩子们的出行食宿也或多或少存在隐忧。这些都有损于行业的健康持久发展。

  研学旅游热潮中名不副实、恶性竞争、劣胜优汰、监管短板等问题亟待解决。北京市进一步升级研学旅游规范,正是为了回应社会关切,治理这些乱象,从而推动研学旅游市场规范健康发展,让学生能够在研学旅游中实现高质量成长。

  不断“出圈”的研学产业要想真正行稳致远,离不开行业自律和外部规范。一方面,机构应注重研学旅游的品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开发优质研学内容;对研学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推广时,必须真实、清晰、准确明示研学旅游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而言,应立足于研学市场的实际整体谋划,做好从业机构经营资质的审批管理。要加强对研学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完善相关监管体系,严格对相关违规宣传、违规经营的处罚机制,减少行业乱象,推动研学旅游市场健康发展,促进校内外教育形成良性互动,让研学旅游的育人价值充分彰显。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评论·观察 02打造更多名副其实的研学产品 田曦2025-01-10 2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