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评论·诗人访谈》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明迪 等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 每当想起读《巴黎评论》时,我就会觉得非常放松,就像听一场谈话,听到作家们新奇的比喻或直言还会笑出声来,让人发笑的书是不多的。 我习惯从熟悉的作家开始读起,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纳博科夫……等到熟悉的读完了,再听听不熟悉的作家在说些什么,在《诗人访谈》里我接触到杰克·吉尔伯特。《巴黎评论》问吉尔伯特:“你和美智子一起生活得怎么样?”吉尔伯特回答说:“纯净。一直是同一块布……一直爱。”读到这里,我马上买了吉尔伯特的诗集,果然是对的,“一种寂静如此完整”,我很快喜欢上了吉尔伯特。后来,我通过《诗人访谈》,喜欢上了拉金、博纳富瓦、米沃什…… 读《巴黎评论》还有很多好处,我会知道诗人们、作家们在读什么,特别是很多作家都在读什么,还会知道他们是怎么写作、怎么生活的。不仅可以学到技巧、经验、观念,还可以提振写作的信心,最重要的是学会平实地看待写作与生活,正如奥登所说:“诗人可不必都变成波西米亚人。” 写作课上,学生们问了我很多有关写作和阅读的问题,我建议他们去读《巴黎评论》,里面回答了他们绝大部分的提问,并且是各式各样的回答。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潜 著 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虽然写于上世纪20年代,但谈的话题却是年轻人普遍关心的问题,例如,“谈读书”“谈作文”“谈情与理”“谈人生与我”等。我曾推荐给写作课上的学生读,一名学生在读后感中说,这十二封信好像清泉一样洗涤着她浮躁的心。 这本书不仅年轻人喜欢读,就连我这样的中年人看了也觉得好。例如,作者在“谈读书”时说:“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在“谈作文”时说:“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在“谈人生与我”时说:“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 这些道理不仅说得好,还说得通俗易懂;不仅好懂,细细体会,还有一番作者的深刻经验在其中。如作者所说:“我所要说的话,都是由体验我自己的生活,先感到(feel)而后想到(think)的。”讲感受过的道理,教学、写作都应如此。 《肌肤之目——建筑与感官》(原著第三版) [芬兰]尤哈尼·帕拉斯玛 著 刘星 任丛丛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肌肤之目》是我一再重读的一本书。该书提醒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不只是视觉,视觉—书写—抽象思维只是体验、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我们还可以通过听、触摸、闻、尝来体验和认识世界。 帕拉斯玛在讨论“音响的亲密感”时,把有形之物呈现出的气氛、情绪描述得非常细腻、准确:“人们也能回忆起一座久未人居,没有家具陈设的房间里回荡的粗糙声响,这与有人居住之家的和蔼气氛有所不同,家屋里的声响被个人生活中数不清的物件表面所折射、所柔化。” 我觉得我们的写作课完全可以从这里学如何观察、体验和描述。建筑学家要研究的是如何“有无相生”,如何在有用与无用之间达成和谐,如何通过建造有形之物去营造无形的氛围、情绪。建筑学家对有形之物的营造有具体的实践和把握,而我们只是在使用有形之物、生活在有形之物中,很少有机会经历营造的过程。帕拉斯玛基于实践智慧的书写,为我们理解人与物提供了很好的启发,《肌肤之目》作为建筑现象学的经典,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现象学提供了门径和鼓励。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周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