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黄梅戏学院秉承“一流师资培育一流学生”的理念,始终坚持把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培育优秀黄梅戏人才的关键,以创新促卓越,全力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学院黄梅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师团队于2023年8月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培养“基本功扎实、艺术素养高、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演、讲、赛”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学院学生在团队教师的精心培育下,原创黄梅戏小戏《终于等到你》荣获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文艺节目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美育案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美育实践——以编演黄梅戏舞台剧《霜天红烛》为例”荣获全国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二等奖;在湖北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节优秀文艺节目、优秀艺术实践工作坊评选中荣获一等奖11项、二等奖2项;“麦穗文化公益—中国高校黄梅戏传承领军者”项目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国赛铜奖。一份份出色的“成绩单”,展现出学院对人才培养的不懈追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也一直是学院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学院坚持以德行塑造为核心打造团队,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把提高团队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程、全方位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团队站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深刻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勇担铸魂育人使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团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团队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团队成员副教授丁永钢荣获第五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优秀音乐创作奖,副教授潘柠静荣获第五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优秀演员奖,副教授易先玲荣获湖北省中青年艺术表演人才大赛暨新人新作展演器乐类表演优秀奖,教师邹静荣获鄂豫皖三省四市歌唱大别山民歌邀请赛一等奖;团队成员1人晋升为副教授,1人获评学校最美一线教职工,2人的家庭获评学校文明家庭。学院党委获评湖北省首批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学院被学校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统一战线工作先进集体、职工小家、先进基层工会组织等荣誉称号。 提升科学研究能力 有科研能力,有创新思想的教师,不仅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真理的综合能力,培育视野宽广的创新型人才。在此理念的推动下,学院积极提升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与教学呈现出各自开花、又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 团队依托国家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音乐与表演分中心”、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黄梅戏)、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平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结项国家艺术基金2项,获批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湖北省教育部门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湖北省教育部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黄冈市社科研究课题项目等市厅级项目8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黄梅戏相关论文110篇。团队成员荣获黄冈市第十一届(2020—2022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3项。黄梅戏《霜天红烛》《一代义伶邢绣娘》、歌曲《听见中国》获得湖北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 增强社会服务实力 服务社会是高校与生俱来的使命,也是学校的价值体现。学院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校团合作,创演文艺精品,培养舞台上的好演员。2023年团队承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黄梅戏演员培训班”,为黄冈市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培训专业演员50人。原创黄梅戏音乐剧、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优秀剧目、“戏剧中国”优秀剧目《霜天红烛》在校内公开展演18场,成为每届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堂思政课,学生被一代一代“黄师兰”们坚守理想、乐于奉献的红烛精神所感动,表示要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黄梅戏学院院长 段友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