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两件国家层面的重要工作部署与教育领域密切相关,同时也关乎强国建设的根本。 一方面,关乎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20年前,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上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传达了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的重要指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20年来,工程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无论是总结成就,还是谋划长远,教育的角色都无比重要 —— “一大批”中,教育领域作出很大贡献:教育部支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建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产出了丰硕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原理研究成果,有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努力推动中国学术、中国理论繁荣发展; “更大贡献”中,教育领域更汇集磅礴之力:全国建设超过2000家马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等有力推动理论传播入脑入心,全国高校约97.9万名教师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更加壮大。 过去时与将来时并举,印证一个事实:要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教育系统责无旁贷。 另一方面,关乎民生之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他强调:“看看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换言之,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上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强调坚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紧盯不放,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降低粮食和食品损耗浪费。 “教育”显然是重点领域。《方案》明确“把粮食安全教育、勤俭节约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国情教育等教育教学活动”“学校食堂反浪费”等要求。这是继今年年初七部委联合开展“青春守护中国粮”全国青少年节约粮食行动后的又一次国家行动,规格更高、部署更细,而相通之处,都是引领广大青少年从践行节约粮食“关键小事”中领悟“国之大者”。 还有一个细节可以关注。也是在近期,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进一步提升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保障学生们吃得更好更健康,是国家之责,而教育引导学生们珍惜盘中餐,践行“国家粮食安全人人有责”,这何尝不是一种“双向奔赴”? 回过头来,无论是思想,还是民生之本,其形态有异,但分量无别。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唯有紧紧抓住根本,才能筑牢强国的根基。教育更要为此贡献大力量。 (作者系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