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伟大的经典作品,我们在阅读中绘制自我的精神地图,不断浇灌自我成长的基石,不断思考和健全人之为人的德性、理性和知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育人育心,成人之美,通过师生共同阅读经典,润泽人文,砥砺德行,修己安人,帮助学生成长为自由丰盈、充分发展的真正的人 德国作家、诗人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在这里,黑塞谈到了阅读杰作的价值和意义,而《悲惨世界》就是这样一部能给读者带来人生充实和高尚、让我们领略人类的广阔和丰盈的伟大作品。阅读《悲惨世界》,将为我们带来真正的修养。 这个修养是关于正义、生活、生命、道德、良知、悲悯、勇敢、善良、爱、希望和力量的。换一句话来说,阅读《悲惨世界》这一部闪耀人性光辉、富于人道力量的伟大作品,让我们更能成为人,更能拥有作为人的德行。怀特海说“教育是人类灵魂的训练”,《淮南子》中亦有言: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可见,教育工作者就更应该读这一部人文巨著了。 “人性必胜,人心不灭,这一光辉的现象,可能是我们内心最壮丽的奇迹。”在《悲惨世界》第五部第四卷,雨果如是说。作为教师,应该读好《悲惨世界》,然后带学生读好这部作品,让师生的阅读真实发生,从而达到“使我们的孩子更富有人性”“帮助你的学生成为人”。“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先生的话犹在耳旁。 C.S.路易斯在《返璞归真》里讲过这样一个生活观察——这一朴实的生活常识也能指导我们怎样读书的问题:教孩子写字时,你握住他的手,教他一笔一画地写,也就是说,孩子之所以能一笔一画地写是因为你在写。在读书时,我们和书友、和学生一起读,行的是不言之教,是身体力行,是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做到以心无旁骛、反复细读、严肃思考、自我优化和集中的问题意识为特征,以落实阅读任务的方式让阅读真实、有深度地发生。阅读也像是小说中卞福汝主教对冉阿让慈悲和博爱的引导,质朴的心只知道爱,如是而已。迪涅城居民都拒绝持黄色通行证的冉阿让夜晚入室休息,即使他到狗屋里栖息也被赶出来,他又饿、又渴、又冷、又累,正是卞福汝主教敞开大门迎接他,并且不问冉阿让是什么人,“您的名字叫‘我的兄弟’”。在冉阿让到米里哀主教家里后,米里哀主教对他的到来抱着很平静的态度,没有一点儿恩赐于他的居高临下的样子。在冉阿让半夜逃走并把主教家的银餐具也“带”走,警察把他抓回来的时候,主教平静地说:“这些东西是我送给他的,你们放了他。”然后又说:“你怎么没有把我送给你的银烛台拿走?”接着他把银烛台也给了冉阿让。 《悲惨世界》刚刚问世之际,1862年6月21日,雨果写信给莫兰回顾说:“这部书是从内向外写的。观念产生人物,人物提供情节……命运,尤其是生命;时代,尤其是本世纪;人,尤其是人民……这些是我力求写进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关于无限的论著。一切严肃的有关无限的研究,结论都归于进步。”林达说,是雨果第一次把善和人性作为社会进步的衡量尺度,放在了法国人面前。在雨果的一部部作品中,站在最瞩目位置的,是弱者,是没有阶级、地位、血缘、道德等任何附加条件的弱者。他把社会如何对待弱者,作为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放在了世界面前。也就是说,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善和人性,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而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要写出这种进步。“精神的眼睛,除了在人的心里,再没有旁的地方可以见到更多的异彩、更多的黑暗;再没有比那更可怕、更复杂、更神秘、更变化无穷的东西。世间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内心活动。赞美人心,纵使只涉及一个人,只涉及人群中最微贱的一个,也得熔冶一切歌颂英雄的诗文于一炉,赋成一首优越成熟的英雄颂。”冉阿让这个主人公便承担了作者极力塑造人心的光明史诗、精神救赎的不平凡英雄的使命。小说用超过122万字的宏大篇幅铺垫了冉阿让一个人的史诗。冉阿让的一生是和命运搏斗的一生。冉阿让一生在成长,他积善成德,他自我牺牲,他彻底忘我,他拯救自己的良心,他以超人的勇气,成功地走完了一条布满荆棘的自我救赎之路。 冉阿让身世可怜,降生于一个农民的家庭里,父亲、母亲都在很偶然的倒霉事故中相继去世,只剩下他和他孀居的姐姐,还有姐姐的七个孩子。他从此就成了这七个孩子的养育人,过着蒙昧贫穷的生活。他是一个修剪树枝的工人,在一个找不到活干的冬天,他来到城里,砸碎一个面包店的玻璃窗,手伸进去拿面包,结果被判偷窃罪,进了监狱。他被押送到苦役场,进入那样一个非常悲惨的世界。冉阿让进出监狱很多次,刑期加起来十九年。在监狱里,他到底得到了什么呢?“刑罚的最不人道之处,它足以残害人的智慧的地方,就是它特别能使人经过一种慢性的毒害之后,逐渐变为野兽,甚至变为一种猛兽。”在这里,雨果反思了当时的刑罚制度与人道的关系,其人道主义思想与主张可见一斑。从17世纪“理性时代”到18世纪末的“启蒙运动”,人们对自己的同类开始有更多的同情心,对同胞的苦难不再无动于衷。这个新的意识形态可以被称为人道主义,它将生命和幸福作为价值观的中心。18世纪下半叶,这一新思想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们称其为“人道主义革命”。人道主义革命是历史性暴力减少的里程碑。雨果1802年出生,1885年去世,他的生活几乎贯穿整个19世纪,他显然接受了启蒙运动的思想洗礼,进而以浪漫精神和现实依据创作出人道主义史诗《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有波澜壮阔的法国历史(法国大革命、滑铁卢战役、七月革命、二月革命等)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它写出了个人如何从黑暗走向光明,而这个命运的完成在于良知道德在苦难中的觉醒和救赎。小说张力如此强大,以至强烈地“撄人心”。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杨赢曾做过高度概括,小说以主人公冉阿让的自我救赎为线索,展开了一幅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困苦与罪恶的画面。它描绘了不同的人在面对苦难和罪恶时不同的选择,同时也探讨了社会产生苦难与罪恶的原因,这就使得小说具有了社会历史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小说中又充满对个体命运的悲悯与叹息、对法国历史的探究与反省,以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反思,读者读了这部小说都会感同身受。《悲惨世界》的人物形象也十分鲜明:既有善良,将自己的精神救赎持续了一生的冉阿让,也有持之以恒、决不放弃追捕的沙威;既有偶然失足,结果被逼得无处逃生,最后凄然死去的芳汀,也有幼年被虐待,但最后幸得冉阿让拯救,快乐度过一生的珂赛特;既有几乎是完美至善代表的卞福汝主教,也有几乎是纯恶的形象德纳第。小说的母题既有苦难与罪恶、欲望与良知、堕落与救赎,又有革命与暴力、法律与道德、尽责和宽恕。它具有极强的思辨性,扎根于社会现实,以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撼和思想激荡。 书中主人公冉阿让的精神自我救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每一个关键的节点,他都有过犹豫和挣扎:从主教家中出来,他并没有立即洗心革面,而是又抢了小瑞尔威的40苏;在去法庭自首的路上,马车坏了,他觉得这是天意,可以不用去自首了;接到马吕斯写给珂赛特的绝笔信时,他第一反应是狂喜……冉阿让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人,他身上有着普通人的弱点。但是在关键时刻,他克服了自己身上的弱点,从内心的挣扎中摆脱出来,不断走向精神的自我完善。他的犹豫和挣扎是人性的正常表现,这样他的自我精神救赎才显得真实、动人,有理有据。 小说最后,冉阿让向马吕斯说明他是谁——他是一个苦役犯,他叫冉阿让。做回真正的自己,回到真实的原点,这样就完成了一条真正伟大的救赎之路。冉阿让所做的是人的道德良心最高的典范:诚实、无畏、勇敢、无私、博爱,把自己完全奉献出去。至高的真和至高的善成就至高的美。成就这样一个人,冉阿让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在心灵的搏斗中、在自我的斗争中,吃尽了人生之苦,才具备了真的道德,最后安详地在珂赛特和马吕斯面前死去。 感情的高尚和真实,推动小说的逻辑发展和故事的展开。在这个意义上,《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的理想,但又是现实主义的精神体现。 芳汀是《悲惨世界》情节结构及人物形象体系的基础构架。没有芳汀,雨果所描写的这个“世界”就不够“悲惨”;没有芳汀,就没有让人伤心欲绝乃至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价值。冉阿让生命临终时,要把芳汀的名字告诉珂赛特,这样故事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进一步强化小说爱、救赎和宽恕的主题。“事实说明,只看到男人的悲惨等于没有看到真正的悲惨,如果你没有看到妇女的悲惨的话;而只看到妇女的悲惨等于没有看到真正的悲惨,如果你没有看到孩子的悲惨的话。”《悲惨世界》中还写到孩子的悲惨,如珂赛特的童年,小迦弗洛什、爱潘妮等,以及巴黎其他的野孩子。时代的贫困、百姓的饥饿、社会的不公,导致了人民的起义。雨果在小说中满怀热情地赞扬了人民的街垒战,塑造了年迈的马白夫、沉着勇敢的安灼拉、公飞白、博须埃、古费拉克等年轻的革命者。他们通过起义争权利,争自由,这一史诗画面也反映了雨果共和革命的进步思想观念。 小说中还写到作为法律象征的沙威。冉阿让救赎之路有多么曲折漫长,沙威追捕的道路就有多么曲折漫长。从另一个意义上讲,雨果的《悲惨世界》要探寻的是“法律与人的命运”的奥秘所在——关键在于人心,在于人的道德良心。 世界何以变得更好?不断对《悲惨世界》的重读,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友善、仁爱、自由、慈悲、良知、道德等价值在当下的巨大意义——摆在我们教育者的面前,就是要育人育心,成人之美。通过《悲惨世界》等人文经典的阅读,润泽人文,修己安人,砥砺德行,帮助学生成长为自由丰盈、充分发展的真正的人。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教师、中国教育报2023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