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能源动力类专业群,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传统专业升级改造与新工科专业特色化发展,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能源特色鲜明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围绕“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优化调整专业布局,强化传统石油石化行业优势,拓展新能源领域资源。2019年7月,学校与兖矿集团(现山东能源集团)合作成立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以下简称“新能源学院”),着力培养适应和引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新能源学院成立5年来,在能源动力类专业群建设、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范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收效显著。 ◆◆ 打造新能源领域专业群 面向能源领域转型升级的人才和技术需求,以能源低碳开发、高效存储与互补利用为主线,优化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保设备工程4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布局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两个新工科专业,跨学科构建能源动力类专业群,协同推进传统专业升级改造与新工科专业特色化建设。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为依托,以电和热两种能量形式为载体,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交叉融合为抓手,打造“大能源观”牵引下的能源动力类专业群链条式建设模式,实现能源动力类专业群高质量发展。 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交叉融合打破知识壁垒。开设理科实验班,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拔尖创新人才,遴选优秀生源,配备优秀师资,实行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前两年强化学科基础培养,后两年进行专业培养。 产教融合提升工程素养。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构建以设计任务或设计项目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施“3+1”培养模式(三年理论课,一年实践课),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校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评价教育质量。目前已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两个专业先行先试,效果显著。 科教融汇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实施能源动力类本研一体贯通培养,助力学生长程纵深发展。面向新能源领域产业需求,依托校内外优质科研平台和教育资源,建构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科教融汇为途径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新模式,前两年大类课程统一,着重厚基础、宽口径,大三分方向培养,强化实践与科研能力培养。 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承办了国际过程控制与优化学术前沿论坛、新能源电力变换国际研讨会、亚洲计算传热与流体流动国际论坛等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会,承办了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循环经济与工业制造领域半决赛,百余名学生赴境外参加金砖国家青年可持续发展论坛、亚洲可持续校园联盟年会、上合组织成员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学术交流活动,助力提升学生学术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 学生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近3年,学院共有毕业生1756名,一次就业率保持在高位水平,升学率达50%,毕业生在本行业领域就业比例达85.08%,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总体满意度在95%以上。 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 校企协同成立了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共建工作办公室,设置理事会并下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围绕新能源领域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技攻关等方面内容,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和工程教育共同体,育人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 发挥学校理论研究优势和企业技术与实践优势,建立人员双向交流机制,打造工程教育共同体。选拔青年教师到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建立青年教师工程实践锻炼基地;聘请共建企业的50名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实行“双主讲”课程、“双主编”教材、“双导师”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将现场项目、案例与科研成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聘请企业思政课导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全方位育人。 利用双方优质资源,深度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牵头成立了山东省新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与山东能源集团等合作单位共同承担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校企共建‘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的探索与实践”,并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与中石化胜利油田等单位共同承担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重点项目、山东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等省部级教改项目10项,联合承担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项;与合作单位签署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顺利完成卓越班等3000余名学生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助力提升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发挥校企双方优势,构建多元化合作共建平台,提升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依托石油化工和装备虚拟仿真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型煤气化及煤基新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22个国家级别及省部级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深入实施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校企双方共建新能源领域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基地32家,高标准建设电化学储能、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仿真系统等综合性教学科研平台,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供支撑。2020年,由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共建的“山能新能源大厦”正式投入使用,重点支撑新能源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学院与合作单位共建大型煤气化及煤基新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青岛)、石油化工节能降碳技术与装备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能源高效利用与装备产学研合作联盟、碳中和技术联合实验室等优质平台。校企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别纵向课题60项;学院成立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0余项,累计到位经费2.5亿元。 围绕国家能源战略需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交叉融合,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升级改造传统专业与特色化建设新工科专业,打造高水平链条式能源动力类专业群;围绕“大能源观”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产业创新的能力,力争建成新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学院,打造服务国家“双碳”目标的示范性能源学院建设样板。 (本文系教育部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校企共建学院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E-NYDQHGC20202218]、2023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服务国家‘双碳’目标的能动类专业创新人才‘三融合’协同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2023099]、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新能源领域优势产业集群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3CJRH0307]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多能互补为主线三个融合为抓手能源动力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CZ2022021]阶段性研究成果) (仉志华 吴明铂 林日亿 马文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