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2 星期四
中国音乐学院
立德树人 博学精艺 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

  党委书记王旭东与意大利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院长签订校级框架合作协议

  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60年前,为适应社会主义民族新音乐发展的需要,时任国家领导人提出建立一所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特色,专门培养从事民族音乐研究、创作和表演人才的高等音乐院校,并命名为“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始终坚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音乐的办学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德艺双馨、挺膺担当的文艺人才不断探索与努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音乐学院特色的教育之路。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推出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2019年,中国音乐学院立足于艺术教育规律和时代需求,聚焦共性问题,提出建设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旨在建立以“中国音乐”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和中国音乐传播能力的人才,走出具有中国音乐学院特色的教育之路。“8”是指“专业基础课”,包含“音乐理论基础(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民歌与戏曲”“中国音乐史”“世界音乐史”8门课程;“1”是指专业课,包含专业主课、专业副课和专业实践;“思政”指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X”指通识类课程,包含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科学等领域的课程。2023年6月,中国音乐学院召开为期一周的“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全国研讨会”,研讨范围覆盖35个音乐专业,基本涵盖当前音乐专业的热点、前沿,讨论的议题,反映了目前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课程体系在全国音乐教育界取得共识,并得到高度评价。

  课程体系具有中国化、体系化和标准化的特点。中国化是指课程体系凸显中国元素,体现中国特色,在教材中大量融入中国音乐元素、中国作品,突出中国风格,以曲式课程与教材为例,在原有西方曲式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传统曲式的教学内容,比较中西方不同的音乐语境,筑牢学生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根基;体系化是指从课程设计结构上平衡了专业技能、音乐素养、铸魂育人、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1”培养专业技能,“8”厚植音乐素养,“思政”筑牢价值根基、“X”提升文化修养,构成音乐人才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体系;标准化是指从课程目标、培养标准、教学内容、评价考核等方面,形成本科一至四年(五年)阶梯式理性的教学目标规划,使标准化文本教学与个性化创新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本科音乐类主课课程标准》,该标准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课程体系运行中的创新举措。教材编纂方面,学校组建了35个主课课程标准团队和8个专业基础教材教学团队,完成了4版培养方案修订、35门主课课程标准、8门16本专业基础课教材。如以全球视野编撰《世界音乐史》,创新跨校跨学科合作模式。为此,学校召开100余场专家论证会和推进会,邀请全国音乐学院、艺术学院、综合类大学以及各大职业乐团的专家学者近1300人次参会。教学方法方面,以结果为导向,联合“主课”“表演”“合唱”各门专业课程,探索项目制实践课程“舞台表演艺术排演实践”,创演出高水平歌剧《原野》;增加音乐专业通用基础课程,如各专业学生必修8门专业基础课和钢琴个别课,夯实音乐基础;联通课程要素,形成交叉立体型的复合知识体系;通过“作曲系学生编配乐队作品,指挥系学生指挥作品,管弦系学生演奏作品”三方联动,强化课堂实践;通过“教学工作坊”等活动强化专业实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经过几年实施,收效良好,成果颇丰。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抓课程体系建设的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教授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在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根据艺术人才发展特点,立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分阶段发展”的育人理念,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青年音乐家培养计划”。其中,“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旨在从附中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中选拔在专业方面有突出表现、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学生,通过制定针对性、个性化培养方案,配置优秀教学团队,提供优先发展平台,使其能够在专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向下延伸“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选拔一批在本专业上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为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储备力量;向上延伸“青年音乐家培养计划”,为其量身打造培养计划,使之成长为能够为中国音乐界作出贡献的人才。两年来,“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成功举办个人音乐会80场、各类研学活动100余次、各级各类实践活动200余场。入选学生在国际重要赛事中取得了突破性成绩,在国内专业赛事中的获奖数量显著提升。

  创新“主课+学科基础课+第二课堂(‘1+5+X’)研究生综合教育体系”。学校从招生、培养、实践等方面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招生方面,硕士研究生逐步规范自命题考试科目,扩充题库数量,优化题型和结构,科学评测考生专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博士研究生招生全面推行课题制选拔机制,探索硕博连读、本—硕—博贯通式招生培养新模式。培养方面,构建“1+5+X”的课程模块,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研究生群体,实行“一课多师”制,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践方面,构建“大艺术实践、大科研实践、大教育实践”三大体系,创建“明德·学风论坛”“格物·博硕学苑”“致知·名师讲堂”等实践品牌,为研究生提供艺术实践、学术交流平台。创新引领专业博士人才培养,推出“国音博士大讲堂”特色品牌课程群,建立“以科研项目带动人才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支持博士生按需跨学科、跨校选课。采用博士论坛、学术沙龙、专题研讨、案例教学、开放性实践等模式开展教学,充分提升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

  推进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创新。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与世界知名学府和院团机构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先后与美国旧金山音乐学院、英国圣三一拉邦音乐舞蹈学院、意大利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南非德班音乐学院等12所音乐学院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与英国伦敦交响乐团、美国费城交响乐团等世界级乐团进行战略合作,引进先进教学理念和资源。为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学校设立了“2+2”本科、外培本科生、“1+1+1/1+2/2+1”研究生、“4+2/4+1”本硕连读等多元化“全链条”的国际联合培养模式,输送学生赴海外深造,多名学生在联合培养阶段获得国际性赛事奖项。邀请世界知名音乐家来校为指挥系、声歌系、管弦系、钢琴系等开办“大师班”,进行专业授课与指导,并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音乐人才提供了国际化平台。

  在艺术实践改革创新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艺术实践工作机制创新。2023年12月,中国音乐学院成立艺术实践中心,以歌剧学院、艺术实践中心创作部、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和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为建设主体,服务教学科研与艺术实践,与行业内建立协同育人平台,探索有机联动的一体化创新机制。学校分别与中央歌剧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交响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四家文艺院团签约,建立了高校与文艺院团全方位战略合作机制,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优秀音乐学子打造艺术实践的专业平台。学校充分整合社会实践资源,汇集校内外人才资源,在2024年推出“中国音·中国乐·中国节”文化品牌活动,以艺术实践推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打造课堂艺术实践活动。中国音乐学院立足学科专业优势,创新探索课堂艺术实践。例如,学校开设“教学工作坊”,以音乐会的形式,表演专业学生以演员的身份在公共舞台上完成专业表演,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对学生工作坊音乐会的曲目选择、演奏技巧、作品分析、风格把握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指导,提升学生个人专业实践能力、舞台表现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和民族乐团根据各院系日常教学需要,创新课堂艺术实践内容,拓展艺术实践方式,以乐团试奏学生作品促进原创作品孵化,为指挥方向学生提供专业训练的舞台,以精湛的演奏为表演专业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协奏,通过实践课程为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学生提供沉浸式的理论与创作的转化平台。作曲系以创新“配器实践课”授课形式对管弦乐法课程进行改革,每学期以公开授课形式对乐队演奏的学生配器作业进行评价;开展“来作曲吧!中国乐派8+1复调共同课教学汇报音乐会”“中国五声调式和声写作教学实践与成果汇报音乐会”“期末音乐会”等,为学生提供创作实践与展示的机会,提升作曲人才培养质量。

  推出“大”艺术实践品牌活动。中国音乐学院注重发挥“社会大舞台+艺术小舞台”的作用,助力艺术人才培养。

  一是持续打造艺术实践周。学校自2010年起推出了“艺术实践周”品牌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12届,举办包括讲座、大师课、音乐会、比赛及特色教学在内的各类艺术实践活动近千场。艺术实践周活动中,各院系结合自身特色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例如,声歌系的“青春表演季”和“启航梦想”音乐会、国乐系的“聆听动感”音乐会、作曲系的“东方地平线”学生新作品音乐会、艺术管理系的“海报大赛”等,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了艺术实践技能和人文素养,培养了创新精神。

  二是创排歌剧《原野》,探索高校歌剧创演新路径。2024年6月,中国音乐学院制作推出的歌剧《原野》作为庆祝建校60周年的首推大剧,在中央歌剧院剧场完成了首轮两场演出。该剧由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金湘先生作曲,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指挥家李心草教授担任艺术总监及指挥,表演教研室主任、声乐歌剧系教授陈蔚担任导演,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演奏,高水平再现经典歌剧魅力,受到首都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欢迎与好评。2023年12月,该剧目作为研究生课程“中外歌剧实践”在学校国音堂音乐厅进行了结课汇报,探索了遵循艺术人才培养特点、遵从剧目排演机制、尊重歌剧创作规律的艺术高校歌剧创作演出和人才培养之路。

  三是创办“博学 绽放”“硕果 绽放”研究生思政教育特色艺术实践音乐会品牌。作为“思政+艺术”研究生思政教育特色实践活动,音乐会以“聆听经典语录 讲好我的故事 演好中国作品”为主线,以“导语—我的故事—中国作品”为呈现方式,为研究生开设一堂“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生动思政教育实践课。迄今为止,音乐会先后以“音乐厅中的理想之光”“我的新征程”“国音情 中国心”等为主题,走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音乐会作为全国研究生党建与思政教育联盟选拔的创新示范品牌,被纳入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系列美育。

  六十年栉风沐雨,六十载春华秋实。中国音乐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仁爱、诚信、博学、精艺”的校训,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艺术实践改革等方面勇于实践、守正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音乐学府,持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音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奋力书写高等艺术教育的国音答卷。(吴哲 苏倩)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4立德树人 博学精艺 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 吴哲 苏倩2024-09-12 中国音乐学院 2 2024年09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