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7月,南开大学发布计划:3年建设200个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一年过去了,南开大学在25个省区市建起乡村工作站90余个,先后派出200支队伍、近2000人次深入乡村一线服务。中国农业大学率先设立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发展、推动科学普及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许多高校主动对接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需求,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把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紧密衔接,推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为当代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众多解决方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可以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 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龙头。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重要力量,要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高校优势学科,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通过创新多主体合作模式,通过有组织的科研项目和科技攻关,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村振兴工作站等平台,通过完善专家教授驻村、驻企等对口联系服务制度等,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增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汇聚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孕育着许多创业的机会,也提供了诸多就业岗位。高校应立足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需求,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培养不同类型农林人才,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高校还要引导师生把目光倾注到广袤的祖国大地上来,引导人才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了解实际的国情,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进而成长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发挥高校文化传承优势,提升乡风文明水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和崇高使命。高校要加强对乡村地区文化馆站、乡村图书室等文化基础设施的援建,成立乡村文化研究中心和实践基地,深入挖掘乡村优秀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优秀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打造乡村振兴论坛、道德讲堂、夜校等文化活动,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教育群众、淳化民风,进而提升乡风文明水平。 发挥高校国际合作优势,提升开放创新服务水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在这方面,高校可以发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势,吸引汇聚国际知名学者参与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强化农业科技交流,开展粮食安全、农业政策交流、种质资源交换、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对外投资促进、农业合作规划等相关科研交流活动,搭建乡村振兴国际合作平台,积极承办重大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与国际主要学术组织建立优势互补的实质性、多层次、多渠道合作,在“一带一路”“南南合作”“中非合作”中贡献乡村振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长久战略,需要高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切实发挥好自身优势,找到结合点,找准切入口,深耕细作、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在新征程上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作者系郑州商学院党委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