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抽象性、实践应用性的双重属性,这对教学模式提出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的要求。为了解决“教、学、践、评”环节割裂、反馈滞后的问题,培养“会教学、能指导、善反思”的应用型人才,安康学院在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成功构建了“教、学、践、评、馈”五维联动的课堂新模式,通过各环节的深度耦合与动态优化,实现了运动生理学教学从单向传输向闭环育人的转变,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践、评、馈”五维联动模式以“学生中心、实践导向、闭环优化”为核心理念,将教师教学(教)、学生学习(学)、实践应用(践)、综合评价(评)、反馈优化(馈)五大环节视为有机整体。这一模式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需求高度适配:在目标层面,契合培养掌握运动生理理论、具备体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专业定位;在过程层面,呼应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教学要求;在结果层面,满足合格中学体育教师能将生理知识转化为教学指导的岗位需求。 精准导学,构建情境化、分层化教学体系 教是模式的起点。精准导学是通过精准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非单向灌输。在运动生理学教学中,结合课程重难点与体育教育专业特色,打造“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学习体系。 课前聚焦精准定位,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前序课程成绩、预习反馈(通过“雨课堂”收集疑问清单),明确每节课堂教学的核心难点,结合中学体育教学场景设计情境化教案。例如,以“如何为八年级学生设计基于心率监测的耐久跑课程”为问题情境,串联有氧代谢阈值、生理负荷监控、体育教学设计等知识点。 课中突出互动深化,采用“可视化教学+问题驱动”模式,将抽象理论具象化。例如,讲解肌肉收缩原理时,通过3D动画演示肌丝滑行过程,同步结合立定跳远蹬地动作分析肌肉协同工作机制;设置“小组讨论+即时测验”环节,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短跑运动员需要加强快肌纤维训练”等问题,通过“雨课堂”实时统计答题正确率,动态调整教学节奏。 课后侧重延伸拓展,推送与体育教育专业岗位衔接的拓展任务。例如,收集某中学体育课生理负荷数据并分析其合理性,同时通过线上平台答疑,为学生实践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延伸课堂教学。 主动建构,打造自主化、探究化学习路径 学是模式的核心。自主化、探究化学习路径引导学生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建构,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深化知识理解。在自主学习方面,教师借助智能化工具降低学生对生理知识的认知难度,改变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自信的情况。例如,让学生通过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操作下肢肌力量训练设计与运动生物学监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有氧运动能力测定虚拟仿真实验等,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操作、测试等步骤观察生理指标变化,直观理解理论原理;让学生利用AI学伴随时查询在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疑问,获取个性化解答与资源推荐。 在探究学习方面,教师以任务驱动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教师布置小课题探究任务,如“对比分析不同项目运动员的心率变化特征”,学生分组后,通过查阅文献,收集体育学院武术训练队、健美操训练队、田径训练队、篮球训练队等运动队训练数据,访谈专业教练等方式完成探究报告。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线上小组群实时指导,帮助学生梳理探究逻辑,避免偏离知识点。通过多种手段,学生能够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并且对课程内容能探讨、会总结,真正建立了以学生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岗位赋能,搭建场景化、实操化实践平台 践是知识迁移的关键。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紧扣体育教育专业岗位需求,将学生的课程基础知识学习迁移到实践能力培养上。实践环节分为基础操作、岗位模拟两个层级,实现了从实验室到课堂的衔接。 基础操作实践聚焦实验室内不同身体机能测评的验证性、综合性实验操作与实践。例如,生理指标监测能力的测评,依托实验室设备与智能化工具,开展生理参数采集与分析实操训练。学生分组使用心率检测手环采集同伴在慢跑、100米跑中的心率变化,使用统计方法将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理论知识解读不同运动强度对生理负荷的影响,掌握运动生理指标监控的基本方法。 岗位模拟实践突出教学应用能力。学院构建了中学体育课堂模拟场景,让学生以教师身份将运动生理学知识融入教学设计与实施。例如,要求学生设计七年级跳绳课,需明确如何通过心率监测控制运动负荷,如何根据学生体能差异调整练习强度,并在模拟课堂中讲解跳绳时的能量供应特点。 多元综合,建立过程化、能力化评价体系 评是模式的检验环节。运动生理学课程评价突破“平时成绩+期末笔试+实验报告”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了覆盖知识、能力、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实践潜力。 在评价维度上,课程评价体系设置知识掌握(40%)、实践操作(30%)、教学应用(20%)、探究创新(10%)四大维度。知识掌握维度,通过课前预习完成度、课中测验正确率、期末笔试成绩综合评定;实践操作维度,依据生理实验规范性、数据解读准确性评分,通过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与内容进行综合评价;教学应用维度,通过模拟课堂表现评价,重点考查学生生理知识与教学设计的结合度,以及课堂指导的合理性;探究创新维度,则根据小课题报告的逻辑性、观点创新性综合打分。评价方式上,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教师负责知识掌握、实践操作的评分;学生通过小组内互评,评价探究过程中的贡献度、模拟教学中的协作表现。同时,利用AI评价工具对客观题、实验数据报告进行初评,提高评价效率。 即时优化,形成教与学双向反馈闭环 馈是模式的优化动力。即时优化是通过将评价结果转化为具体改进建议,推动教与学的动态调整,实现课程教学效果闭环升级。 针对学生的学,生成个性化反馈报告。教师结合评价数据,明确学生的优势与短板。例如,针对“理论知识扎实但数据解读能力不足”“模拟教学中生理知识应用生硬”等评价结果,教师推送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推荐运动生理数据解读案例库、中学体育课教学设计指南等资源,安排“一对一”指导、小组互助,让数据解读能力强的学生分享经验,促进学生整体提升。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反思学习方法,调整探究方向。 基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践、评、馈”五维联动模式,通过重构运动生理学课堂的教学逻辑,实现了“教、学、践、评、馈”的有机融合与动态优化。这一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夯实运动生理学理论基础,更能提升其将理论转化为体育教学实践的核心能力,契合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未来,随着智能化教学工具的进一步应用,学院将进一步强化评与馈的即时性、践的场景真实性,推动模式向精准化、个性化方向深化,为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提供更有力的教学支撑。(刘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