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30 星期二
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构建“11343”实践教学体系 开辟育人新路
牛慧娟 郑世玲 王明红 张霞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理工科学院之一,聚焦电子信息领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时代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学院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出了“11343”数字化实践教学理念,旨在通过“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数字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学院拥有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高水平科研教学平台,汇聚了一支由教授、博士领衔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近年来在电子信息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核心智库与人才高地。

  “11343”数字化实践教学理念的内涵与架构

  学院创新提出“11343”数字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层次分明、协同联动的教学生态系统,具体包括“一个理念导向、一条数字化主线、三元师资融合、四大平台、三项检验标准”。

  该模式以“价值引领与能力提升”为核心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程实践,培育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大数据构建教学全流程数字化闭环体系,实现“数据驱动决策”。整合专业教师、科研导师与企业讲师三方资源,形成“理论—科研—产业”协同育人模式。依托科技社团、实验室、实训基地和产业研究院四大平台,打造阶梯式培养路径。建立“学科竞赛+工程认证+就业升学”三维评价体系,结合动态数据分析,持续优化教学成效。该模式强调思政与专业融合、数据与教学联动、校企资源互通,最终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2+N”扩展模式下的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

  学院突破传统校企合作壁垒,采用“2+N”扩展模式(2个核心单位+N个协同基地)有机整合本地资源,构建“政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以聊城市科学技术部门、中企科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逐步拓展至聊城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太平洋(聊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形成“政策支持—资源共享—项目共研”的多元协同格局。同时,学院还注重与行业内专家的合作与交流,邀请他们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和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更多与行业前沿接触的机会。这种“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还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数字化技术赋能实践教学

  运用数字孪生与AI技术突破实践瓶颈。针对鲁西地区实践基地不足的现状,学院引入数字孪生、AI等前沿技术构建虚拟实践平台。通过模拟光纤、半导体器件工艺等高危高成本操作场景,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全流程训练,提高实践效率。同时,利用大数据立体地分析学生学习效果,结合产业需求动态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

  课程体系重构:从“知识传授”到“能力进阶”。学院围绕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构建了“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体系。从数理、公共基础筑牢根基到专业模块深耕光通信、智能信息等方向,再到以综合实践衔接理论与实操。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打造涵盖10项指标的数字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借大数据分析之力,实时捕捉教学过程中知识掌握、能力训练的堵点,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数字化教学联盟推动资源辐射。以师资交流为纽带,打破校际壁垒,促进微课等数字化资源跨校流通共享,让优质教学内容不再受限于单一校园。在政府部门指导下,联动山东省多地、多所学校和不同力量,共建共享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突破传统实践教学的空间与资源限制,给学生创造更丰富多元的实操场景,助力其精准掌握专业技能知识。

  改革实践成果与辐射价值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院聚焦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构建大数据技术深入发展和新工科建设双重背景下的“11343”数字化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对接电子信息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致力于培育基础扎实、兼具创新与应用能力、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学生投身各级各类科创活动的热情持续高涨,参与人数稳步攀升,近3年累计荣获国家级别奖项27项、省级奖项512项。其中,“立体化协同机动的水域环境检测系统”等项目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国家级别三等奖,成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动注脚。学院每年在专业内推免10余名优秀本科生到北京邮电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聊城大学等高校就读硕士研究生,多名学生因创新能力突出获得直博名额,改革成果显著。

  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在教学科研并进之路上,学院取得优异成绩。教学改革深耕细作,近几年专任教师精准锚定教学发展需求,获批各级各类教学研究项目30余项,其中,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3项,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余项。教学实践成果亮眼,在国家级别专业类教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3部和教材2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篇。团队聚焦前沿领域突破,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纵向及横向项目经费4000万元,以硬核科研助力学科发展,为人才培养筑牢创新根基。

  区域服务与示范效应突出。学院以“2+N”基地建设为纽带,深化政校企多元合作,构建起师资交流、资源共享的多方共赢生态。通过搭建长效化合作平台,不仅激发了实践教学模式的内生动力,更将优质教育资源与创新培养模式辐射至省内高校,持续拓展受益范围。项目实施直接覆盖学院2000余名学子,预期受益学生将达5000名。这一模式以通信工程专业为核心示范,不仅为地方高校同类专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更对其他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起到启发引领作用,切实发挥出服务地方、示范引领的双重效能。

  站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上,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将以“11343”数字化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持续深化“政产学研”协同,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力争在电子信息、通信工程、集成电路等专业和领域形成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为教育强国建设和数字中国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书写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新篇章。

  (牛慧娟 郑世玲 王明红 张霞)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