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星期三
厚植师者底蕴 激发育人动能
——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推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改革实践
车小洁 蒲黔辉 徐腾飞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浪潮中,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与智慧,交出了一份教师队伍建设的亮眼答卷。面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学院以“厚植底蕴、激发内驱、科教融汇”为核心,系统性推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改革,不仅培养了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代表的优秀师资队伍,更为国家输送了1.6万余名创新型人才。如今,这一“西南交大模式”的影响力已从校园辐射至边疆,从行业延伸至全国,为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铸魂:将铁路基因融入人才培养,筑牢立德树人根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深知,唯有筑牢教师的信仰之基,方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此,学院创新性地将百年交大深厚的铁路基因融入教师培养血脉,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思政教育素材。通过“思政双导师制”“思想政治课程计划”和“思想政治实践”三大计划,引导教师将家国情怀与专业知识自然融合,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价值引领者”的角色蜕变。其间,学院获批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建设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涌现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省级示范专业,价值引领的种子在专业课堂上深深扎根。

  破局:评价改革重塑教学中心地位,激活教师育人的内生动力

  长期以来,“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制约着教师育人内生动力的发挥。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实施了三轮递进式的聘任、评价与分配制度改革,彻底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的传统观念。学院推行“评聘分离”和“以教定岗”制度,要求教师必须竞聘承担一门“岗位课程”才能获得教学岗位,绩效分配向本科教学显著倾斜。同时,设立“纯教学岗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和“教学名师”荣誉制度,让潜心教学的教师脱颖而出。改革成效立竿见影:教师投入教学的热情被点燃,主动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蔚然成风。10年间,学院新增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4门、国家规划教材6部。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学生满意度逐年攀升。

  融合:科教融汇赋能教学创新,锻造前沿育人能力

  学院构建“人才引领—科研赋能”的协同机制,打通教育链、创新链与人才链。实施“高层次人才引领计划”,新引进教师均需承担智能建造等新兴领域的核心课程;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团队,年均投入500万元支持教育与教学改革;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内容和课堂案例,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近5年,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120余项,发表论文130篇,授权专利45项,依托科研实践的毕业设计优秀率超85%,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全方位锤炼。

  成效:成果丰硕惠及四方,示范引领效应显著

  10年的系统性改革结出了丰硕成果,其影响力早已超越校园围墙。一是人才报国实效显著,学院80%以上毕业生投身交通强国建设,教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5项,为打造中国高铁“金名片”贡献智慧。二是经验模式全国推广,专业课程思政模式、“评聘分离”制度入选省级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8项。三是助力边疆教育发展,通过“异地同步课堂”等举措,惠及边疆学子逾千人,相关事迹被权威媒体报道。四是推动资源开放共享,线上课程资源累计选课人数达15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全国访问量达4.2万人次。

  从铁路基因的薪火相传,到评价改革的破冰前行,再到科教融汇的赋能升级,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10年探索,不仅锻造了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更构建了一套激发教师内生动力、融合汇聚前沿科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这份“西南交大模式”正以其扎实的成效和广泛的辐射力,为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照亮育人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将继续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学院将深化价值图谱与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的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探索形成“价值显性化、过程可量化、成效可追踪”的智慧教育新标准,打造更具示范性的育人模式,着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乃至世界土木工程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车小洁 蒲黔辉 徐腾飞)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