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星期二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创新模式解难题 七年深耕育匠才
时东晓 李强 孟昉 许健才 温炜坚 杨伟钧

  自2017年起,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依托“‘互联网+’产业形态下物联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省级教改项目,运用OBE(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创新提出“工坊筑基、资源赋能、产教协进”育人新理念,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数字工匠培养体系,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培育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职业教育改革案例,相关成果近日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直面教育痛点,创新体系破解区域产业人才短缺问题

  “过去,我们的教学常常陷入‘课堂所学与企业所需脱节’的困境——课程内容更新跟不上大数据、AI技术迭代速度,学生在模拟环境下实训,到了真实生产场景却无从下手,而且只懂技术不懂伦理、不会协作的问题普遍存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负责人表示。

  为破解以上难题,团队从“育人模式、终身发展平台、赛创融合机制”3个维度发力,构建全链条培养体系。在资源供给端,联合大数据龙头企业,推行“‘双师’指导+项目实战”模式,打造“颗粒化素材→结构化课程→规范化专业”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确保教学内容紧贴技术前沿与产业标准;在实训场景建设上,搭建“匠心客”智能工作室、智能大数据创新工作坊等,真实复现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产业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积累实战经验;在能力培养层面,创新“三级竞赛+创新创业孵化”模式,形成“校级技能工匠周→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国家级别竞赛”的递进体系,以赛促学、以创育人,强化学生创新实践与技术迁移应用能力。截至目前,专业群已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3500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高位水平,35%的毕业生入职专业对口企业,有效破解了区域数字产业人才短缺问题。

  三维施策解难题,德技兼修筑牢育人根基

  “数字工匠不仅要技术过硬,更要具备职业素养与伦理意识。比如,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如何保护用户隐私,在算法设计时如何避免歧视性条款,这些都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内容。”团队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发现,学院传统教学还存在德技培养割裂、资源碎片化、产教融合不畅等隐性问题,为此创新推出三大解决方案,实现从“授技”到“育人”的深层跨越。

  针对德技兼修育人平台短缺问题,团队构建“空间·资源·评价”三维融合的德技共育平台。空间上,整合“匠心客”智能工作室、工匠文化长廊等实体空间,新增省级数据产业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基地,建设15个数字孪生教学场景,在复现产业环境的同时,嵌入课程思政元素;资源上,开发覆盖“数据采集与处理”等核心课程的300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制作“数据合规”“算法伦理”等5门微课程,编写《大数据实践伦理手册》等3部工作手册式教材,确保思政教育与技术教学深度融合;评价上,建立“双导师德育认证”制度,由企业导师评定岗位素养、校内导师评定技术思政表现,开发职业素养量化评价指标,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平台建设以来,学生职业素养达标率提升25%,获省级以上德育类奖项12项,有效解决了德育和技能教育“两张皮”问题。

  为破解教学资源碎片化难题,团队打造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源头,开发超300个颗粒化项目案例素材,整合为12门结构化课程资源包,最终形成“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3个规范化专业教学资源集;引入AI赋能的资源诊断与映射机制,年更新资源比例超20%,确保教学内容对标产业前沿;建立“政—校—行—企”四方协同机制,联合12家企业开发83个行业案例、42个实训项目,依托国家级别平台实现2.3万学时资源开放共享,注册用户超1.4万人次;对接“1+X”证书标准,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学习—就业—成长”数字认证链,已完成超2000人次学习成果认证,企业认可度达96%。目前,该资源库已升级为国家级别大数据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为数字工匠阶梯式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面对产教融合机制不畅问题,团队创新“目标同定、资源同建、过程同管、成果同享”的“四同”产教协进机制。联合广东泰迪、广州视源电子等12家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共建产业人才需求动态数据库,动态调整专业核心能力指标;校企共同投入建成大数据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组建混编师资团队,企业导师年均承担专业实践课教学超千学时;实施“校企双负责人制”,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任务,开设“泰迪数据智能”等订单班;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教师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23项,承担横向课题到款额超百万元,实现“教学出人才、成果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该机制实施后,专业群课程与产业适配度提升35%,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企业满意度达97.8%,成功获批广州市智能装备市域产教联合体。

  成果辐射海内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七年深耕结硕果,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的改革实践不仅推动自身发展迈入快车道,更成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先进典型。在专业建设上,专业群立项为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群内物联网应用、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网络等5个专业,在2023年“GDI高职专科专业评估榜”中全部进入全国前10%;在基地建设上,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根技术联合创新人才产教融合基地”“麒麟工坊实训基地”各1个,获批省级数据产业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基地、省级产业学院等平台4个;在师资与科研层面,建成省级高职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各1个,培养省级技术能手2名、教学名师3名,教师获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项。

  在社会服务与标准输出方面,专业群开展“数字工匠”培训1.2万人次,为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23项,创造经济效益超100万元;牵头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获产教融合共同体认证,已在全国36所院校推广应用,推动多所院校协同发展,助力其大数据专业入选“双高计划”重点专业群。

  如今,专业群数字工匠培养模式正加速走向国际。依托广州国际友城高职联盟,团队开发的《Hadoop大数据平台搭建与应用(工作手册式)(微课版)》成为联盟指定用书,联盟已扩展至17个国家的30余所院校;与南非等国家的院校共建“数字工匠培育中心”,开发双语课程资源包,获国际推广;相关成果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在2024年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论坛上作为“中国职教改革典型案例”分享,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未来,专业群将继续深化“数智赋能、产教共生”理念,进一步拓展数字孪生实训场景,升级区块链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数字产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为区域培养更多“德技兼修、善学善创”的数字工匠,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时东晓 李强 孟昉 许健才 温炜坚 杨伟钧)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