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星期二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多元协同 创新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
张磊 李启锐 崔得龙

  面对智能时代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和绿色石化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经过4年的探索实践,构建了“资源协同,产科教融,深耕特色,卓越发展”的电子信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新体系,有效破解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资源分散、产教脱节、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为新建本科院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构建多院协同新机制,破解资源分散难题

  学院创建由学校牵头、多学院共建的组织架构,成立电子信息学位点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对分散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等多个单位的师资、平台、项目等核心资源进行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

  “我们突破了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研实验平台开放共享制度、允许导师跨院招生等措施,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电子信息学位点负责人张磊教授介绍说。

  在资源整合方面,学校形成了“三级项目优化协同”和“三级平台资源汇聚”的“双保障”赋能机制。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的交叉协同,建设导师阶梯团队,组建实践与理论并重的课题池;以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广东省工程中心以及校级工程中心等平台的一体化管理,保障研究生的计算资源、设备资源和场地资源合理分配利用。

  这种“统分结合、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集约化培养新范式,有效解决了培养力量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与资源保障。

  打造双引擎驱动模式,破解能力培养瓶颈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既要突出“应用”属性,又要体现“创新”要求。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院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学院紧扣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重属性,构建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双引擎驱动模式。一方面深化产教融合,与中石化茂名分公司、中国移动茂名分公司、沈鼓集团、国机智能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践基地,推行“校内导师+产业专家”双导师制,将企业真问题、横向真项目作为实践课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锤炼实践能力。“我们的专业实践题目直接来源于企业亟待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和技术难题,研究成果具有实际价值和应用前景。”学校的一名校外导师表示,“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产、研发、管理环境中,快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推动科教融汇,引导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运用科学理论与前沿技术,鼓励追求工艺优化与技术革新,将新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学院鼓励学生在应对实际挑战时,不止步于“能用”,更要追求“好用”“创新”,勇敢探索新原理、新工艺、新方法,实现技术革新和工艺优化。

  通过双引擎驱动,确保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培养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具有科学内涵和创新能力的“高阶实践”,实现了“产业出题、高校解题、成果落地、反哺教学”的良性闭环。

  发挥石化特色优势,破解同质化困境

  面对电子信息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学院立足学校独特的行业背景,将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培养与绿色石化战略性支柱产业深度融合,创立了“电子信息赋能绿色石化”的交叉融合特色化人才培养新体系。

  学校构建了以电子信息学科为“体”、以“绿色石化”与“智能炼化”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交叉课程体系,开设“最优控制”“石化系统应用与实践”“人工智能及其石化应用”“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等特色课程,将射频识别、机器视觉、工业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深度嵌入炼化生产、安全监控等具体场景。

  “我们的学生既要‘知电子’,更要‘懂石化’。”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省重点实验室以及与沈鼓集团、国机智能共建的智能创新中心,我们将研究生科研训练直接锚定行业真问题,围绕‘智能安全’核心,攻关设备故障智能诊断、预测性维护、高风险作业智能监控等课题。”

  这种深度的产业融合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电子信息前沿技术的同时,深刻理解石化行业流程与需求,显著增强了就业竞争力,成长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探索可推广成功经验,成效显著辐射广泛

  自2021年开始实践检验以来,这一培养体系在多个维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近4年,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一区论文1篇、二区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46件,获得授权24件;获得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等研究项目47项;获得国家级别、省部级学生竞赛奖项8项。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统筹投入设备/资金1000多万元,共建电子信息实验室/研发中心,实验设备资源与算力资源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学院已形成以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等8名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专任教师队伍,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34名、拥有博士学位40名,有硕/博士生导师29名。在服务行业发展方面,研究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围绕设备故障智能诊断、安全生产监控、工艺优化等方向,为企业解决了多项具体技术难题,相关技术在企业得到推广应用。例如,“基于机器视觉的石化管道泄漏检测系统”已在中石化茂名分公司上线运行。

  由于成果应用效果显著,这一培养体系已被学院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典型推广至其他专业学位点参考借鉴。成果完成人多次在全国性/区域性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吸引了广东海洋大学、岭南师范学院等兄弟院校前来专题调研交流。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成效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声誉。

  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成功实践,为同类院校特别是具有行业背景的新建本科院校、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破解资源瓶颈、凸显办学特色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实践路径。该培养体系的核心在于:一是通过组织机制创新实现资源整合,二是通过培养模式创新提升育人质量,三是通过特色发展增强竞争优势。这三个维度的系统创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需要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探索实践,为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张磊 李启锐 崔得龙)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