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及其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2025年4月,国家教育部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以教育数字化为重要突破口,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全面支撑教育强国建设”。面向教育强国建设,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需求牵引、专数融合、数据循证”的精准教学模式,实现大规模的因材施教。 立足需求牵引,夯实数字基座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面向师生需求,以数字校园为基础,打造“财院云”服务平台,畅通数据接口,形成财院数据中心,整合教学、招生、就业、学工、科研、图书管理等多元业务系统。与此同时,升级企业微信应用,推出基于人工智能引擎的智能问答机器人“财院精灵”,搭载“DeepSeek-R1满血版”人工智能大模型,依托腾讯算力平台,结合学校多个本地场景知识库,无缝对接校园高频需求场景,深化全时全域智能交互,实现“问题即问即答,需求秒级触达”。通过动态分析师生交互数据,智能优化知识库结构与应答策略,实现个性化服务升级与自适应,为全校师生提供“一站式”校园智慧服务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以资源建设为抓手,以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为支撑,推进教学资源形态创新,整合课堂教学资源、实训资源、竞赛资源,设计开发视频、动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不同类型数字资源,分类建构立体化的知识图谱。同时,注重数字能力建设,校企联合打造数字素养资源库,成立教育数字化名师工作室,有组织开展师生数字技术应用专题培训,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 立足专数融合,创新技术应用 学校聚力数字化应用技术微创新,坚持项目驱动,教研相长,围绕教育数据挖掘、学生学情分析、教学资源个性化推荐等,联合行业企业,对接数字化教学改革与数字化技术研发应用,加强数字化领域行业企业专家、校内计算机类专业教师的跨专业协作,打造专数融合的教师数字化创新团队,开展数字化教学专题技术攻关,主持承担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部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重点课题以及企业横向课题20余项。 学校在数据采集方面,面向资源推荐与实时采集,改进了教育资源个性化推荐方法,研发了面向教学过程的数据实时自动采集系统。在数据分析方面,针对教学视频分析、学习过程分析等关键问题,设计了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系统,有效提升了数据分析效能。在数据可视化层面,引入大数据教学诊断与改进系统,实时关注教学动态,开展教学过程跟踪及问题预警与诊断,搭建智慧图书馆馆情分析系统,关注学生入馆自主学习及其实施情态,实现课内外学情分析的有机结合。学校先后获得“数据实时采集系统”“基于大数据的高职图书馆用户画像精准推荐软件”等相关软件著作权10余项。进而校企联动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反哺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课程更新与迭代、教学方法改进与创新。 立足数据循证,实施精准教学 学校聚力数字化教学实践微创新,坚持数据为本、应用为王,协同线上线下、课内与课外,开展常态化混合式教学,促进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教学数据的积累,实施混合式精准教学。 在理论层面,学校聚焦大数据支持的精准教学,主持承担了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技术教育》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其中,“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模式探究”获得第七届江西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在实践层面,学校形成了“四个精准”的规范精准教学程序:一是确立精准目标,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对应的问题,每个问题则分解、细化为可以量化描述的小问题;二是进行精准干预,判定目标是否达成,根据目标达成情况,分析出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干预;三是实施精准评价,借助学习分析等关键技术,以数据为支撑,多维度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及过程表现,生成精准画像,得出客观评判;四是开展精准预测,综合分析每名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表现数据,生成基于时序的学情档案,据此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对策。学校通过“四个精准”循环推进,将数据循证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规模化教育下的个性化教学。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走上以数字化有效激活教学全要素的快车道。近年来,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加速提质,在线开课500余门,其中国家级别课程5门、省级课程60余门。累计2000余名学生获得国家、省部级技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1000余项,30余名教师获得“江西省模范教师”“青年井冈学者”“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等荣誉,实现了教与学、师与生的有机协同和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上发布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满意度排行榜中,学校连续3年排名全国前50。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