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职教周刊·教改探索
2025-09-23 星期二
产教共生 “四师”共育 赛创共驱
——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服装人才培养模式实录
古发辉 汤瑞昌 陈孟超 陈慧

  “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当这句谚语在粤港澳大湾区再度响起,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职院”)已把“岭南衣”落实成了育人模式:近五年,2万余名毕业生、213项国家赛事大奖、10项海外岗位标准、113次权威媒体报道……这一串串数字代表着广职院实施“岭南衣匠”方案的显著成果。学校以“产教共生、‘四师’共育、赛创共驱”为主线,制定“岭南衣匠”方案,为国家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广职院力量”。

  产教共生: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广职院突破“甲乙双方签协议、建基地”的传统,建立“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事会制度,推出“双向嵌入、双向流动”实体化运行办法:企业工程师常驻课堂,学校教师常驻车间,双方采用同一考核指标、同一绩效薪酬。学校新增省级产业学院、海外服装培训学院、佛山市纺织服装设计与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七大载体,把松散的合作模式转变为“体系化共生”模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同频”。

  “四师”共育: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广职院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组建了由院士领衔,包含学校教师、非遗传承人、产业教授、赛创导师的“四师”结构化教学团队,打破传统师资队伍建设的壁垒。在教学模式上,学校构建了“四阶递进”的培养路径,即大一“启匠”(岭南文化熏陶+基础技能训练)、大二“砺匠”(专业技艺锤炼)、大三“精匠”(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大四“成匠”(综合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成长,实现从“学生”到“衣匠”的蜕变。学校依托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融入设计图纸与针线之间,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赛创共驱:打造能力提升新引擎

  广职院将竞赛与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驱动力,建立了“驱学—驱研—驱用—驱产”四驱联动机制。通过将竞赛项目融入课程体系,将创新实践纳入学分管理,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和理念。服装学院学生连续5年获得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金奖;2020年,薛瑶在中国大学生女装设计大赛中获得金奖;“壮瑶风采——引领锦衣华服新风”项目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让壮瑶的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碰撞出惊艳世界的火花。其中,“壮瑶风采”项目还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带动当地200余名村民就业。

  成果丰硕:树立职业教育新标杆

  广职院经过多年深耕,硕果盈枝。学校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国家骨干专业、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等国家级别荣誉87项以及省级荣誉216项;牵头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2项,获得授权知识产权201项。学校学子连续11年亮相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480余个作品获得人才培养成果奖。成果辐射国内的23个省份和8个国家,被全国百余所院校借鉴学习,其中63所院校直接应用,相关成果多次被权威媒体报道,形成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广职院的改革实践证明,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校企合作,而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人才培养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扎根区域优秀文化,服务产业需求,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珠江潮涌,匠心永恒。广职院将继续深化“产教共生、‘四师’共育、赛创共驱”人才培养改革,着力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服装工艺的深度融合,为国家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的时代答卷。

  (古发辉 汤瑞昌 陈孟超 陈慧)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