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职教周刊·教改探索
2025-09-23 星期二
岭南师范学院通过“五融通四协同三强化”
“破界融合”赋能职教本科建设
阳爱民

  走进岭南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正在进行:机电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们一边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调试智能生产线,一边接受学校教育学教师关于“如何将操作流程转化为教学案例”的现场指导。这种“培养培训一体化、师傅老师一体化、学生学徒一体化”的场景,正是学校发挥普通本科院校“学术性+职业性”融合优势,实现“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的生动写照。

  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岭南师范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充分发挥普通本科院校在学科体系、科研实力、师范积淀上的优势,率先启动改革实践,构建起一套成熟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改革体系,并于今年获批教育部4个职业教育本科专业。

  “我们打破了传统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边界,构建了‘五融通’课程体系,让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岭南师范学院教务处负责人介绍说,一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通,依托学校对区域产业的研究能力,根据广东制造业升级需求动态调整12个职教专业方向;二是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融通,将200余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职教本科学生既会技术应用,又懂技术原理;三是课程融通,发挥师范院校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上的积淀,以“技术+教育”双线融合课程实现学分互认率100%;四是中高本教育融通,搭建“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立交桥”;五是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融通,以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文底蕴铸魂赋能,以工匠精神为进阶实现技术与价值互促共融。

  在湛江某预制菜企业的实训车间,学校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黄海强正在记录标准化生产流程:“我们既要学食品化学、教育学,还要考取中式烹调师资格证,毕业设计就是开发一套中职烹饪实训课程。”这种跨领域、项目式的培养模式,让该专业毕业生占据全省中职烹饪师资的60%,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6%——这正是“理论深度+技能精度+教育能力”三维培养优势的集中体现。

  为保障融通落地,学校创新“四协同(UGVE)”机制:高校(U)牵头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发挥普通本科在教育教学研究上的优势;政府(G)统筹政策与资源;职业院校(V)参与实践教学;企业(E)提供真实岗位。目前,已联合38所中职学校、26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形成“校政行企”协同的育人生态圈。同时,以“双培+模块+质控”夯实职教本科根基。通过“校内理论学习(依托本科课程体系)+基地实践锻炼(对接企业真实场景)+职业院校跟岗(强化教育实践)”的三段式培养,形成覆盖第二、三产业的职教专业群,并通过“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改革破解教学与需求脱节难题,孵化出“粤西预制菜智能化生产线”等23个创新创业项目,还成立职业教育学院和教学发展与质量测评中心,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将服务产业发展、指导技能竞赛等纳入职称评审指标,并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方案+质量、课程、实践、行业标准”,使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匹配度提升35%,确保人才培养符合社会与企业的需求。

  在广东惠州某技师学院,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岭南师范学院机电专业毕业生丘建雄正带领学生备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母校的‘反思性教学’模式让我受益匪浅,既能指导学生拿下技能大奖,也能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这种“双能”特质的培养,离不开学校以“三个强化”推动职教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一是强化学科群支撑专业群。依托学校在教育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方面的综合优势,为4个职教本科专业构建“基础学科+职业技术+教育方法”的三维支撑体系,如为“智能制造工程”职教本科专业学生配备机械工程学科的科研导师、职业教育学科的教学导师、企业一线的技术导师,实现“技术精、懂教育、能创新”的培养目标。二是强化贯通培养体系。发挥普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层级上的衔接作用,完善“中职—高职—职教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贯通培养路径:与中职学校共建“职教本科预备班”,通过学分互认降低升学壁垒;利用学校研究生教育资源,探索职教本科与专业硕士的衔接通道。三是强化国际协同与社会服务。借助普通本科院校的国际交流平台,将“UGVE”模式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培养国际化职教师资300余人,服务“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出海;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以职教本科专业为核心,建设区域职业教育师资发展中心,服务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

  (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