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一线风采
2025-09-22 星期一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
构建三维联动模式 开展非遗育人实践
肖成林 陈灏 涂琳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充分挖掘地方非遗资源,构建“五维课程筑基、五融路径赋能、五坊平台支撑”的三维联动模式,将非遗文化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五维”课程筑基:构建非遗育人的课程体系

  雕花剪纸为轴,筑牢技艺传承之基。学院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感雕花剪纸作为重点课程,聘请非遗传承人管丽芳、徐惠斌担任客座教授,开设“雕花剪纸技艺”“孝感非遗经典赏析”等课程。近3年,累计培养剪纸技能人才800余名,每年都举办师生雕花剪纸作品展。多幅作品在全国大学生手工作品创意赛总决赛中荣获一等奖。

  简牍书法为脉,书写文化自信之魂。学院与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合作,开设“三笔字”“书法雕刻技法”等课程,学生创作的“百孝图”艺术作品被收入云梦睡虎地秦简艺术研究中心。2023年,学生团队在湖北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节中斩获3项书法类奖项。

  云梦皮影为媒,演绎光影传奇之美。学院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梦皮影戏的相关资源,成立皮影社团,在“婴幼儿游戏与指导”课程中增加“皮影制作与表演”模块,创编皮影儿童剧。邀请非遗传承人秦礼刚在校园内表演皮影戏《董永传说》《武松打虎》,吸引师生超5000人次。

  陶艺为器,塑造匠心传承之韵。学院投资60万元建设陶艺实训中心,开设“陶艺设计与烧制”课程,与汉川市黄龙湖马口陶文化传承基地联合开发“楚风陶器”系列产品,助力乡村振兴。陶艺作品《孝感古窑新韵》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孝文化为桥,传递美德教育之光。学院结合孝感市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相关要求,成立孝文化艺术传承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走访董永公园、黄香纪念园等地,开发“孝文化绘本创作”课程。

  “五融”路径赋能:打通非遗育人实践全过程

  将非遗‌融入专业,打造“非遗+技能”特色品牌‌。学院将孝感雕花剪纸纳入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毕业生人均掌握3种非遗技艺;艺术设计专业开设“非遗文创设计”方向,近两年毕业生的非遗主题毕业设计作品转化率达40%。

  将非遗‌融入课程,构建“必修+选修”课程矩阵‌。学院在公共必修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设置非遗专题模块,覆盖全校学生;开设“孝感非遗经典赏析”“扎染技术”等8门选修课,选课人数年均增长25%。“孝感非遗经典赏析”入选2024—2025年度智慧树网“在线共享精品课程”。

  将非遗‌融入活动,搭建“体验+创新”实践平台‌。学院每年举办“非遗文化节”,设置“技艺体验”等板块,吸引3000余名师生参与;成立“非遗兴趣组”,学生自主策划“非遗进社区”活动,累计为学校周边10余个社区提供皮影表演等服务。

  将非遗‌融入展演,打造“静态+动态”展示窗口‌。学院在校内建设“非遗文化陈列室”,陈列师生作品400余件;举办“非遗成果展”,展出丝彩画长卷《锦绣中华纵览图》等作品,单日参观量可达2000人次。

  将非遗‌融入校园文化,营造“物态+精神”育人氛围‌。学院将孝感雕花剪纸元素融入校园景观设计,打造“非遗文化广场”;开展《我与非遗的故事》征文,收录师生采写的非遗口述史30篇;连续3年开展“非遗传承人访谈”活动,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非遗文化生态。微电影作品《染心》荣获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三等奖。

  “五坊”平台支撑:夯实非遗育人的资源基础

  建设‌雕花剪纸大师工作坊,实现技艺传承与产业孵化双驱动‌。‌雕花剪纸大师工作坊年均开展大师授课150学时,培养核心学员120人,孵化“剪纸+”创业项目8个。学生设计的“生肖剪纸盲盒”等作品在电商平台销量超1000件。

  建设‌书法雕刻工作坊,推动传统技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书法雕刻工作坊依托云梦睡虎地秦简艺术研究中心,多次开展秦简鉴赏、书法教学等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入三维立体雕刻机和数字书法教学系统,开发“热转印”“数字碑刻”等实训项目。

  建设‌皮影艺术工作坊,坚持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并举‌。‌皮影艺术工作坊收藏各类皮影道具100余件,开发“微型皮影戏台”教具包。师生作品多次在大学生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作品大赛等竞赛中获奖。

  建设‌陶艺工作坊,校企共建助力文化扶贫。校企联合开展“陶艺扶贫培训”,帮助100余名农技人员掌握陶艺技能,学员制作的陶器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户均年增收1.5万元。

  建设孝文化‌绘本工作坊,促进德育与美育融合创新。孝文化‌绘本‌工作坊联合当地社区开展“亲子绘本共读”活动。学生创作的短视频《美丽中国》《黄香温席》播放量超100万次。学生作品《半条被子》在全国职业院校红色故事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肖成林 陈灏 涂琳)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