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凤凰学校是江西省南昌市一所区属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创办于2005年。2008年,国家教育部门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作为试点学校,红谷滩区凤凰学校开始探索京剧育人的新路径。2024年5月,学校被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全面接管,开启了集团化办学和红谷滩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凤凰实践。 将京剧与“生·长”教育理念深度融合 被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全面接管后,学校的核心办学准则为“让教师站在学校发展的正中央,让学生站在未来发展的正中央”,并提出了“生·长”教育理念,该理念以“做有责任的中国人”为育人使命,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高贵、优雅、从容之人。 在“生·长”教育理念中,“生”包含生命、生涯、生活3个维度。生命维度强调尊重和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与价值;生涯维度注重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和人生发展进行规划;生活维度则致力于让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具备良好的生活技能和生活态度。“长”则具有“过程性的成长”“生存的长处”“发展的长远”3层含义。“过程性的成长”突出学生成长是一个持续且动态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变化,提供适宜的支持与引导;“生存的长处”意味着教育要帮助学生发现和培养自身的优势与特长,使其在未来社会中具备独特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发展的长远”要求教育具有前瞻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素养。 由此,京剧的传承有了学校育人理念的顶层支撑:通过京剧课程的育人实践,培养高贵、优雅、从容的时代少年;通过京剧的传习,使学生掌握一项有高识别度的技能,让学生站在未来发展的正中央;通过京剧文化的传承,践行“做有责任的中国人”的育人使命。 让京剧从个人兴趣成为素养必修 在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初期,学校设立班建制,在每个年级设立一个京剧特色班级。2018年,学校创立小凤凰京剧社团,邀请江西省京剧团的专家前来授课。社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4次获评中国戏曲小梅花集体节目荟萃“最佳集体节目”;获评南昌市十佳精品社团;少儿京剧《杨门女将》获得南昌市中小学生、幼儿艺术节一等奖,江西省中小学生幼儿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学校入选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获批江西少儿戏曲传承基地。 学校将京剧育人纳入德育体系,将每个下午的课前10分钟设置为“唱响京剧时光”,每名学生要学会4个京剧唱段,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比赛,优胜班级在晨会上进行展演。在“凤凰之声”学校广播台开辟“凤娃京剧小课堂”系列栏目,京剧社团的成员为听众讲解京剧微知识。鼓励学生将学会的唱段在家里演唱,并教会家人,进而在社区传唱。 以“一融二化”实现跨越式传承 在多年的京剧育人实践中,学校探索出了“融学科·项目化·本土化”的立体化育人模式,构建了“融学科奠基—项目化驱动—本土化延展”的递进式育人框架,形成“知识输入—行动转化—价值升华”的完整闭环。 融学科:三级课程模型重构知识体系。学校深入挖掘京剧教育的内涵,构建了一套系统的课程体系,打造“学科渗透、主题拓展、素养生成”三级课程群:在语文课上,通过组织学生阅读京剧剧本、传统神话故事等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与表达能力;在开发“京剧文化地图”课程中,融合历史、地理、语文等学科知识,让学生探究京剧在不同地区的发展脉络、特色流派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在“大美京剧”学年课程里,学生从9月开始创作剧本,12月开始进行服装设计,次年3月登上舞台表演,5月在非遗文化节上展演,由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学科覆盖、全学段贯通。 项目化:驱动实践转化,增强文化认同。学校以“横向主题联动、纵向素养进阶”为框架,设计“传习·数字·探究·寻访·传播”五大主题项目群,通过主题项目群设计,开设传习项目“技艺传承”、数字项目“数字创行”、探究项目“学术深耕”、寻访项目“文化寻根”、传播项目“跨界传播”。学校以英语学科组为团队,借助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的外教资源,成立多语种传播非遗文化项目组,让非遗文化的传播更加生动。 本土化:扎根优秀地域文化,助力非遗传承。学校在传承京剧文化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江西本土非遗资源,以本土非遗项目及优秀地域文化资源为依托,引入非遗传承人,打造本土非遗课程,构建“校—馆—社”协同育人生态,形成“非遗传承人驻校—学生进社区—文化反哺社会”的循环机制,从而实现借助京剧的影响力,以非遗文化为媒介培育学生的家乡情怀。 (陈小荣 徐维 赵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