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9 星期五
泰州学院
四维驱动 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
徐向明

  泰州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提出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双融合”的“大思政”育人理念,通过“顶层设计—队伍协同—课程构建—质量反馈”“四维驱动”,筑牢“双融合”“大思政”育人理念实施的制度支撑和执行引擎,形成以思政课程为基、课程思政为核、生活思政为延的“三进阶”“大思政”育人体系,实现“思政育人从思政课堂向专业课堂延伸,思政道理从理论讲授向生活实践感悟延展”的“大思政”育人目标。

  顶层设计:完善规章制度

  为了解决思政教育囿于思政课堂的问题,学校实施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大思政”育人改革,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同为组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各教学单位与行政部门,完善“党委领导—部门联动—学院协作”的“大思政”育人工作组织架构。不断健全和完善促进“大思政”育人体系落地实施的规章制度,为“大思政”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组织条件和制度保障。

  队伍协同:形成育人合力

  “三进阶”“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建构,涉及课堂学习、日常生活等诸多环节,离不开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及学生辅导员之间的通力配合。为此,学校组建思政课教师深度联动专业课教师、学工队伍的“思政育人共同体”,协同推动“大思政”育人工作的开展。其中,思政课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一人多角、全程参与,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协助学工队伍进行生活思政创新实践,三主体协同施策,形成协同育人合力,让思政教育能够有效融入专业课堂、紧密关联日常生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大思政”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夯实主体力量。

  课程构建:保证课程供给

  学校依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构建连接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和生活实践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生活思政”课程集群,保证开展“大思政”育人工作的课程供给。依托“讲学练做”思政课教改平台,夯实以思政必修课程为核心,包含“四史”选修课程、国家安全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微党课、微团课在内的思政课程群;依托“两对话两评议”课程思政创新平台(“双带头人”和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对话”平台、学生评议反馈和同行专家全过程评议指导平台),建立涵盖所有专业的“文法类、经管类、教育类、理工类、药化类、艺体类”六大类课程思政群;依托“阳光学工”实践平台,完善“艺术熏陶、劳动实践、朋辈榜样示范”等以“第二课堂”为基础的生活思政实践课程群。通过同主题协同备课、同目标分类施策的“同质异构”教学实施举措,促成三类课程有机衔接,为“大思政”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内容依据。

  质量反馈:优化评价反馈机制

  学校完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改变以单一知识传授与掌握为依据的课程评价标准,将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方向、道德情操、责任担当等思政元素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指标,健全有利于“大思政”育人工作开展的评价依据。同时,畅通教学督导、学生评价和专家评审三重质量反馈路径,定期收集和分析教学数据,及时进行质量反馈,让教师准确了解“大思政”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适时调整育人方法和手段,持续提升“大思政”育人工作质量。通过健全评价依据、畅通三重质量反馈路径,让“大思政”育人工作的开展形成了闭环,提高了“大思政”育人工作的实效。

  在“双融合”理念及“四维驱动”机制的作用下,以思政课程为基、课程思政为核、生活思政为延的“三进阶”“大思政”育人体系成功构建,泰州学院“大思政”育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思政课改革亮点突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学练做’四维互动实践教学模式”获批江苏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示范点项目;“基于‘两对话两评议’课程思政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生活思政品牌不断涌现,打造“朋辈领航”“美育浸润行动”等数十个特色项目,形成“一站式”生活思政服务矩阵,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逾百场。开发了覆盖全学段、全专业的“大思政”育人资源千余项,共建课程组300余个,培养出百余名“青马工程”优秀骨干和大批政治立场坚定、综合素质过硬、具有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参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西部计划”等项目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近3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情感与价值观”的满意度均值达95.2%。(徐向明)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