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紧扣成都市“建圈强链”战略,强化“校局地共建”机制,以“校地协同、‘四化’联动”为核心,系统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构建起一条专业服务产业、深度融合区域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成功培养出大批契合智慧文旅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高职旅游教育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实践案例。 构建“四化”联动改革机制 集团化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学院依托成都市“校局地共建”机制,积极融入区域文旅产业生态圈,深化与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对接,牵头组建多个产教融合共同体与职业教育集团,汇聚行业企业、院校及科研机构资源,打破校企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与人才共育,为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提供坚实的组织与资源保障。 标准化树立质量提升标尺。学院与成都文旅集团等地方龙头企业合作,结合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新需求及规划,开发专业、课程、实训及技术技能标准,绘制“专业—产业”“课程—岗位”对接图谱,为教材开发和教学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数字化注入教学变革新动能。借助建设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和智慧教学平台,构建具备动态更新特性的数字教学资源生态。开展教师数字能力培训,并建立教师数字素养认证与激励体系,赋能教学模式创新,支撑“三教”数字化转型。 国际化拓展师生成长视野。学院依托“熊猫工坊”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推动专业标准国际认证与输出,拓宽师生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系统推进“三教”改革 教师改革方面,构建“校地、校企协同”与“四进”实践模式。规划层面,对标国际标准,按“教学、科研、工匠、创新”四种类型和“青年—骨干—名师”三个阶段,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培育,建立教学、科研、服务、数字、国际“五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平台层面,通过名师、学术带头人、技能大师和产业导师“四领航”,建成四类发展平台,深化“校局地”合作;实施层面,创新“四进”实践模式:进景区开展情境教学,进企业承担技术服务,进社区提供公益培训,进乡村助力智力帮扶,全面增强教师校地服务能力。 教材改革方面,开发“融合·动态·立体”的新型教学资源。通过对省内110家智慧文旅企业的深入调研,绘制岗位能力图谱,开发21本项目化、活页式、数字化新形态教材。其中,4本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6本入选省级规划教材,《旅游市场营销》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建设涵盖模块化课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双语课程及企业培训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整合巴蜀文化素材、案例和试题库,开放共享超1万人次。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将岗位标准、竞赛内容等有机融入资源建设。 教法改革方面,探索“项目导向·数字赋能·多元评价”的课堂革命。对接企业真实生产过程,重构核心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实施“单项技术—集成技能—企业实战”三阶段教学,推行“分班分组学项目、一课多师教项目、校企协同评项目”的教学模式。创新智慧教学方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利用“云班课”等工具采集学习数据,实现过程性评价与学生专业素养画像。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教师教学+学生成效”双指标系统,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依据企业标准实时评审项目任务,实施全过程连续评估。 改革成效显著 随着“三教”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学生荣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等省级以上奖励20项,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培育多名国家教学名师,建成国家级别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院改革经验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改革成果被20余所院校推广应用,受益师生超2万人次。20项教学标准被境外相关部门采纳,并通过“熊猫工坊”培训海外人员1万人次,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标准走向国际舞台。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智慧文旅专业群通过“校地协同、‘四化’联动”系统改革,在“三教”改革中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模式。面对文旅产业持续升级的发展趋势,专业群将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师资建设、教材体系和教学方法,打造高水平“双师型”队伍,完善长效机制,为培养数旅融合的工匠人才提供坚实支撑,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成职模式”。 (黄晓菲 吴雪 李炼 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