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校企资源壁垒,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共研创新项目,打造“教学做合一”的育人新生态,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为学生搭建一条从理论到实践、从学习到创新的成才快车道……一场职业教育的变革正在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上演。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政行企多方资源,组建产教融合生态共同体,并与佛山市高明区签约共建广东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实现了从“签约合作”的形式结合到“实体化共运营”实质融合的跨越,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广职模式”。 内外联动 构筑产教融合生态共同体 要实现产教融合从“挂牌”走向“实体”,关键在于机制创新。学校突破校企合作“挂牌不落地”的困境,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实体化运行机制,校地共同实施“事业单位登记+市场化运作”法人双轨治理,搭建“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产业委员会”三层治理架构,并制定《广东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章程》,明确各方权责利,形成“共同决策—过程共管—绩效共评”管理闭环。政校行企多方联动,构建起“政策支持、产业扶持、科技赋能、人才支撑”共同体新生态。政府部门和企业累计投入资金1950万元、场地32.1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学校按1∶1配套资金,并组建“政府部门职员+学校教师+企业员工”混合运行团队,真正实现共同体从“签约挂牌”到“实体化运作”的跨越。 教产衔接 锻造人才精准适配输送链 针对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错位的问题,学校紧密对接佛山市高明区先进材料和装备制造2个超千亿的产业、纺织服装和新能源汽车等4个超500亿的产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施“走—变—转—改”四维联动:专业设置跟着产业升级“走”、教学内容围绕企业岗位需求“变”、教师团队向“双师双能”“转”、教学场所向企业真实生产车间“改”。校企共同打造了由国家级别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群领衔的“1+2+3+3”高水平专业集群(1个国家级别高水平专业群领衔,2个专业群对接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3个专业群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3个专业群对接区域未来产业),开发核心课程56门,出版教材42部,建成校内外实训基地26个,开发实践能力项目39个,真正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平台支撑 铸造创新能力进阶培养舱 依托共同体,校企共建国家级别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省级众创空间等平台8个,成立高明区中试成果转化服务联盟,建立智能制造装备研发等校内外“中试车间”6个,创建“项目阶梯化—能力模块化—成果市场化”三维培养体系,并组建由院士领衔的“师生+工程师”科创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截至目前,已撬动产业化项目资金2.4亿元,将攻关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推动技术成果反哺教学,构建起“以科创促育人”新生态。 截至目前,该共同体已由校企协同共建21个实训基地,编写了产业级教材36部(入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部)。通过实施“3+2”(三二分段专升本协同育人)协同育人试点、现场工程师计划、订单培养等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共同体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才410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同时,共同体促成技术成果转化84项,转化经费突破2000万元。 学校凭借该共同体成果,入选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国家级别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国家级别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国家级别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多个国家级别平台。教师获评国家级别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学校制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标准》等国际、国家级别各类标准7项,纺织技术员六级岗位标准、服装生产技术员五级岗位标准分别被坦桑尼亚和冈比亚教育部采纳。这场产教融合的“双向奔赴”,正在形成“团队共融、资源共享、技术共研、人才共育、评价共行、服务共担、发展共促”“利长远”的良性生态。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和佛山市高明区的合作实践表明,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市县,不是简单的位置下移、资源暂借,而是通过机制创新、教产衔接、科创驱动,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互浇共长”。在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证明,只要坚定改革方向,持续创新实践,职业教育一定能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向卫兵 邓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