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星期四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打造“四维引擎” 驱动青年发展动力
王文山 杜祥军

  近年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深耕汽车特色育人沃土,创新构建以思想铸魂为根本、科创赋能为动力、实践育人为路径、服务青年为底色的“四维引擎”青年工作体系,着力培育卓越汽车人才,服务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

  铸魂扎根 让信仰引擎激发青年使命担当

  学校坚持将思想政治引领作为首要任务,分层分类一体化推进,着力构建具有汽车工业底色的育人生态,让红色基因与工业报国情怀深植青年心田。

  强化理论武装“主根系”。发挥组织优势,打造“青马工程”+“少农班”双轮驱动的学生骨干培育体系,年均培训学员1000余人次。以“青年说、青年行、青年力、青年创”品牌为统领,构建“三节两月”“三季两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厚植工匠精神,打造大国工匠展厅,形成线上线下融合、课内课外联动的立体宣讲矩阵。近年来,培育出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青年模范30余人次。

  激活文化传承“谐振箱”。创排国内首部民族汽车工业教育音乐剧《先生的汽车梦》,展现汽车发展史,获评湖北省“读懂中国”活动舞台剧金奖。创新打造“车轮上的青春”系列主题音乐党团课,以“艺术大思政”的形式生动展现汽车人强国担当。开发“汽车文化”特色课程,在文化浸润中引领青年向上向善。

  破壁攻坚 让创新引擎迸发“硬核动能”

  立足“大车辆”学科优势,构建科研攻坚、竞赛练兵、产业转化的闭环体系,将科技创新作为驱动青年发展的核心动力。

  构建协同创新“传动轴”。组建智能驾驶、新能源材料、光电信息等11支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联合车企技术骨干攻关“卡脖子”技术。创新“揭榜挂帅”机制,通过“导师库+项目池+孵化器”精准培育,深度融入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成果转化体系,形成了“以赛促学、以学促行、以研促产”的良性循环。

  锻造竞赛育才“齿轮组”。精心打造汽车造型设计大赛、智能汽车竞赛等赛事矩阵。近3年,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奖项950余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国家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5项。学校东风HUA车队3次获得“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总冠军,并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扎根大地 让实践引擎释放“担当马力”

  扎实拓展社会实践大平台,打造家国情怀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双料训练场”,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基层一线中增长才干。

  深耕国情教育“责任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与“一线专业课”融合平台,创新实施“三个一”工程。两年间组建社会实践团队500余支,深入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主战场,开展守水护水、暑期课堂等志愿服务百余次。学校在2016—2023年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获奖统计中排名首位。

  打造校地协同“耦合器”。创构“团委统筹+专业支持+基层服务”工作体系,与宜昌市秭归县、十堰市张湾区等多个县区签订共建协议。在共建县区设立“汽车科普工作站”“新能源汽车维保帮扶点”,推动短期服务向长期智力支持转化,服务县域经济与产业升级。常态化组织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基层,年均开展“文明创建”“反诈宣传”等志愿服务百余场,覆盖群众3000余人次。

  暖心聚力 让服务引擎保持“续航动力”

  聚焦青年成长发展需求,完善“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服务机制,建立学生诉求收集、办理、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

  织密立体倾听“传感网”。建立“餐叙会+在线平台+一线走访”三维倾听机制,每月举办“书记院长餐叙会”“学海领航”等活动,年均收集意见建议300余条;开通“青年之声”线上服务平台,日均响应咨询百余次;组织党员干部走访宿舍千余次,形成问题收集、分类办理、及时反馈的服务链条,全年解决实际问题293个。

  健全全周期服务“保障链”。出台落实密切师生交流服务学生成长、大学生AUTO计划等制度,构建覆盖思想引导、学业指导、职业规划的服务体系。打造“朋辈互助中心”“南北区摆渡车”等暖心项目,组建多个辅导员工作室提供心理支持。强化就业服务精准度,扎实开展“大学生就业领航计划”和“团团微就业”帮扶,2025年56名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就业,让青年在“被服务”中学会“去服务”。

  从孟少农前辈“手绘汽车图纸”的筚路蓝缕,到今日青年“智造新能源汽车”的使命,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始终让青春引擎与民族汽车工业同频共振。(王文山 杜祥军)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