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星期四
让人才培养与老区振兴同频共振
——安庆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服务区域发展实录
李瑶 白国梁 万真真 方未已

  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田野间,安庆师范大学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顶着烈日调试土壤检测仪;岳西县天麻基地,师生们专注记录天麻生长数据……这些场景,是该校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深度转型的生动实践。学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实施为契机,积极响应《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通过制度革新、产教融合、实践赋能等举措,让人才培养与老区振兴同频共振,为老区发展注入强大人才动力。

  思想引领:筑牢应用型人才培养红色根基

  学校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四个面向”,将党建与思想引领融入研究生教育全过程。

  推动党建与科技、产业、人才培养有机融合。科技小院实现功能性党支部应设尽设,师生以小院为基地攻关农业难题,研制新型生物农药,提升农产品产量质量,构建师生共建、教研互促的党建新模式,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立足老区“一山一水”资源,引导研究生践行生态理念。安徽太湖林下经济科技小院研究生探索出林下种植养殖生态循环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面源污染;水生生物保护与水生生态修复创新团队的江豚救护技术应用于长江大保护,水污染治理技术应用于12个生态修复项目,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依托“一文一戏”特色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汉语言文学学科点校出版《桐城派名家文集》,获10项省级科研奖;戏曲与曲艺学科“黄梅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教师团队”入选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获评“安徽省三八红旗集体”,排演的大型原创黄梅戏《延年与乔年》参与“好戏安徽”精品剧目展演展示工程暨文化惠民促消费活动第三季。学校打造“艺术党课”,编创《家国情怀》入选“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重点培育剧目名单,编排《邓稼先》等黄梅戏舞台剧巡演超百场,融合红色文化与党史,助力文旅融合,增强研究生文化认同与使命担当。

  学校连续开展研究生大别山革命老区“项目订单式”社会实践,通过科技小院等渠道对接区域需求。近3年,研究生参与项目150余项,解决技术难题100余个。2022年,学校获评省级研究生思政教育优秀高校,培育13个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3个省级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机制创新:以产业链导向重构评价体系

  学校紧扣“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核心要求,积极构建“需求导向—制度保障—多元评价—质量闭环”的产业链导向立体化评价体系。

  制度先行,为学科对接产业链“松绑赋能”。系统修订40余项规章制度,其中《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创新“按学位类别定标准、按学科特色设条件”模式,构建“刚性边界+弹性空间”框架,既严守学术底线,又预留因材施教空间,应用学科适当降低论文发表要求,更重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多元评价,实现从“唯论文”到“重实绩”的评价转型。打破传统学术论文单一模式,允许学生根据学科特点选择专题研究、调研报告、产品设计等6种论文形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从制度层面打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服务的通道。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实现培养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增设“专业实践考核”硬性指标,13个专业学位点嵌入“职业资格认证”要求。质量为先,确保“高标准不缩水”。明确14项成果“高质量标准”,实现“标准具体化、要求显性化、质量可追溯”;同时推动课程体系“去理论化、强实践性”重构,导师团队“学术+行业”“双师”建设,实践基地“产学研用”一体化升级,全链条激发育人活力。

  师资队伍锚定“产业链协同”方向。将“一年以上行业实践经历”设为导师遴选必要门槛,把横向项目成果纳入招生指标奖励依据。学校组建教授博士团队开展技术服务,11人获省“科技副总”称号。目前1640名专兼职导师中,企业高管、工程师等校外导师占比达38.96%,形成“校内导师抓理论、校外导师教实操”的协同育人格局。

  供需对接:让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同频共振

  学校立足老区实际,构建“需求—科研—产业—学科—人才”闭环机制,推动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同步。

  专业布局上,聚焦大别山中药材、智能网联汽车、化工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动态优化专业结构。新增生物与医药、材料与化工等10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生物与医药专业增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方向,邀请“土专家”授课;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相关专业嵌入“智能网联汽车系统设计”等课程,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

  开设智能新能源材料研究生微学科,聚焦前沿技术与区域产业交叉领域,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与企业共建“安徽省功能性复合胶膜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平台,解决生产问题70余个,多项技术产品落地应用,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推动企业绿色化、智能化升级。

  课程体系突出“产学研协同”,联合行业企业制定培养方案,构建“基础通识+专业核心+产业模块”课程群。“工业机器视觉”等课程推行“引企入教”“一课多师”模式,将课堂搬进车间,邀请企业工程师讲解实际案例。26个科技小院成为对接产业链的“桥头堡”,大观海口科技小院技术推广至10多家养殖场,安庆新农村科技小院改良技术获3项专利,让研究生带着“真问题”扎根一线。

  实践赋能:让育人成果在产业链上绽放

  目前,学校拥有52个省级立项案例库,7个案例入选全国学位中心案例库。安徽岳西茯苓科技小院师生驻扎山中两年,收集300余组土壤数据,研发的“仿野生林下种植技术”将茯苓霉变率从20%降至3%、亩产提高30%,助力企业年销售额破2000万元;农业土壤修复科技小院修复污染耕地1200余亩,花溪茶谷团队研发产品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

  改革成效显著,2024届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再创新高,45%留驻大别山区域,近80%扎根安徽,超120名技术骨干成为老区产业升级“生力军”。学校建立113家研究生实践培养基地,师生解决企业问题500余个,创造超百亿元经济效益。在安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中,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安庆石化每年150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与安庆绿巨人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膜集成工艺年产值超亿元,形成“学科强—产业兴—人才聚”良性循环。

  未来,安庆师范大学将继续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拓展科技小院、企业工作站在老区重点产业链的覆盖,以产业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深化产教融合,为老区输送复合型人才,让高校智力更好赋能老区高质量发展。

  (李瑶 白国梁 万真真 方未已)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