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娄底,一场静水流深的职业教育革命正悄然重塑着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基因。面对长期存在的课程碎片化、产教协同弱、认证脱节三大沉疴,娄底潇湘职业学院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历经8年攻坚克难,以“全栈贯通、名家领航、双轨评价”“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交出了一份破解结构性矛盾的创新答卷。 在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中,娄底潇湘职业学院计算机专业敏锐把握产业升级新机遇,以创新思维直面人才培养升级课题。过去,课程内容无法跟上快速迭代的技术发展步伐;校企合作蕴藏着巨大潜能,这些潜能亟待转化为教学资源;人才评价体系也在持续探索与行业标准更紧密衔接的有效路径。这些挑战为构建更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明确方向和创新空间。学院积极倾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岳阳市海纳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伙伴的宝贵建议,将行业前沿需求转化为教学改革的动力,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困局,团队以“技术链—师资链—认证链”三维联运的系统性重构协同革新为突破口,构建起全栈人才培养的闭环系统。 全栈贯通:让课程长出“产业筋骨” 团队深入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农产品区块链溯源基地等生产一线,解构产业技术链需求,将“网页设计与制作”“Web应用开发”“数据库技术”3门精品课程打碎重组。重构课程逻辑,构建“底层技术(前端基础)—核心能力(全栈开发)—前沿拓展(区块链、工业互联网)”三阶课程群。形成动态机制,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技术预警—课程更新”联动机制,每6个月迭代30%的教学内容。推动真实转化,将钢铁厂数据可视化、农产品溯源系统等12个真实项目拆解为教学模块,新技术覆盖率从15%飙升至90%。 名家领航:深化产教融合,助力校企合作 省级“楚怡”名师工作室成为学院驱动产教融合的引擎。在这里,企业项目经历着革命性蜕变。一是实现“企业真实需求→模块化教学案例→学生实战开发→商业化创业孵化”四步转化。二是“三师协同”,“企业工程师(项目指导)+学校教师(理论教学)+认证导师(标准对接)”联合授课。三是实践反哺教学,教师年均深入企业实践40学时,开发《HTML5网页制作与移动APP开发》等8部实战教材,孵化“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等4个学生创业项目。 双轨评价: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团队创新构建行业与教育互认的评价体系。一是课证深度融通,将Web前端开发的“1+X”证书28项技能点嵌入“网页设计”课程考核,证书可置换30%学分。二是企业现场认证,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参与项目答辩,企业评价占比达40%。三是数据驱动改进,建立毕业生能力雷达图,并将雷达图显示的结果实时反馈至课程调整机制。 硕果盈枝:三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团队经过8年深耕,结出累累硕果。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生获得“一种阻燃聚氨酯保温隔热芯材及其制备方法”等国家发明专利4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金奖1项、银奖2项;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级)通过率达82%;毕业生平均起薪为6520元,较改革前增长69%。 在资源建设方面,“网页设计与制作”入选职业教育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出版包括与企业项目相关的真实案例的教材8部,“双师型”教师比例从45%跃升至92%,团队获得省级教学竞赛奖项7项。 在社会效应方面,合作企业的实习生留用率从52%提升至89%,企业满意度达96%,人才适配度提升24个百分点,模式被12所院校采用,课程资源辐射至全国92所院校,累计学习人数超110万,累计互动次数超14万。 站在新起点,团队已开启更深层次探索,致力于打造职教改革“智慧引擎”。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开发产业技术预警系统。通过实时抓取区域产业技术变革数据,自动触发课程更新机制。”与此同时,团队联合湖南省教育部门制定《企业参与人才评价通用标准》,着力解决不同企业评价指标差异较大的痛点,并推动认证结果与薪酬体系、职称晋升深度挂钩。 从课程碎片化到技术链贯通,从产教“两张皮”到项目反哺教学,娄底潇湘职业学院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用8年时间打磨出的“全栈贯通、名家领航、双轨评价”“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不仅重塑了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生态,还为破解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协同的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湖湘方案”,助力越来越多的职教学子带着真实项目经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发明专利走向产业一线。 (田卫红 周新丰 常静 于敏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