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助推“数字吉林”建设为导向,牵头联合吉林省内多所职业院校及企业,整合数智资源、深化教研创新、厚植思政根基,构建并实施“跨校协同—教研赋能—思政润化”数智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助力吉林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校际校企协同低效、产业需求对接错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脱节等问题,找准育人发力点,将破解痛点作为突破口,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牵头搭建协同平台,推动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深入剖析智能制造、冰雪经济等吉林省特色产业数智化需求,确立了“以产业需求定培养方向”的核心思路。此外,学校还启动了课程思政改革,探索“数智+思政”创新路径,着力培育德技兼修的数智技能人才,为职业院校数智人才培养贡献了“吉林工师方案”。 创新引领 三大举措构建育人新生态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发起者与主导者,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联动5所吉林省内职业院校、4家企业,从“跨校协同、教研赋能、思政润化”3个维度,打造全链条育人体系。 (一)跨校协同:构建“1+N+X”协同育人共同体,实现人才培养从“单兵作战”到“集群联动” 学校以“1所牵头校+N所合作院校+X家合作企业”为核心,打破校际、校企壁垒,建立“师资共培、课程共建、项目共研、成果共享”长效机制。 标杆项目引领。学校主导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内涵建设项目,组织近百名骨干联合攻关,历时两年于2024年完成建设任务。 中高本贯通发力。学校携手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等院校,聚焦“中高本数智人才贯通培养”展开研究,2022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带动合作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整体跃升。 人才师资双赋能。学校联合企业开设数智人才定制班,定向培养200余人,精准匹配企业用人需求;打造“师能提升工坊”,5年来累计举办10期培训,覆盖吉林省内职业院校教师500余人。 (二)教研赋能:搭建高水平教研平台,以科研创新对接产业需求 学校成立“职教教师教育研究基地”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科研创新示范基地”,并以此为依托,构建“教研—产业—教学”闭环,实现教研成果向育人实践快速转化。 课题攻关聚焦需求。学校组建跨校教研团队,开展职业院校数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获批立项中华职业教育社、吉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2025年度重点课题各1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项。 课程标准重构升级。学校联合企业研发模块化课程资源28套,重构智能制造等12个专业的“数智+”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迭代同频,提升学生数智技术应用能力。 (三)思政润化:深化课程思政改革,以思政润化培育德技兼修人才 学校早在2018年便带领吉林省内部分中高职院校开启课程思政改革,以“教材开发+资源库建设”为抓手,推动思政教育与数智技能培养有机融合。 打造系列优质教材。学校引领合作院校共同开发课程思政系列探索教材,并出版18部,教材既兼具理论深度,又融入了数智伦理、职业精神等思政元素,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建设共享资源平台。校企双方投入50万元,建成课程思政资源库并于2024年投入使用。目前,资源库已收录143门课程、1686个资源案例,累计访问量近2万次,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思政教学载体。 推动育人模式落地。学校指导合作院校教师将工匠精神、数据安全意识、家国情怀等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该模式已在吉林省内5所院校的12个专业推广,学生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显著提升。 成效彰显 增强自身担当,助力职业教育发展 经过多年深耕实践,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主导的数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成效卓著,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彰显了引领者的担当。 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学生数智技能水平大幅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8%,毕业生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教师发展方面,合作院校教师教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双提升,教研成果全部完成转化,为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核心支持。 学校的相关数智实践成果受到广泛关注,被权威媒体宣传报道,其牵头形成的协同机制、教研路径、思政方法被吉林省内多所院校借鉴推广,为“数字吉林”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数智技能人才。 面向未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将持续深化数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一步扩大协同范围、拓展教研深度、丰富思政载体,以更强的院校担当引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数智人才培养贡献更大力量。 (甄国红 郭淑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