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强国建设纵深推进背景下,交通类专业对立德树人和德技并修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湖南省“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复杂地貌及“内河架桥、湖区筑路”的工程任务,“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适岗人才十分紧缺,亟须构建政校企馆协同“大思政”育人模式,培养大批湖湘情深、交通味浓的路桥湘军。 一体化锚定育人目标,绘就“四湘四观”成长蓝图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紧扣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底蕴与交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聚力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一方面,深挖湖湘文化价值。联合湖南历史展览馆开展10年研学,提炼“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内涵,将毛泽东故居、陈树湘烈士事迹等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素材,引导学生建立“知湘—爱湘—建湘—兴湘”情怀。另一方面,对接行业需求。依托与湖南路桥建设集团50年合作经验,针对路桥行业“流动强、环境苦、风险高”的特点,提炼“开拓观、苦乐观、责任观、价值观”的理念,精准勾勒路桥湘军画像。 一体化构建课程体系,激活“思政+交通”鲜活基因 课程是“大思政”育人重要载体,脱离地域特点和行业特色的思政课易成“空洞说教”。学校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特色课程”体系,让“湖湘味”“交通味”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思政课程故事化,让理论“活”起来。联合场馆企业开发100个路桥人攻坚故事、24集“红色潇湘”资源包,将港珠澳大桥、湖南“四好农村路”等案例融入思政课,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为“古村落线路保护”的实践,让抽象理论变“身边事”。 课程思政模块化,让专业“红”起来。联合23家交通企业提炼“服务民生”“生态保护”模块,在“工程力学”课程中融入桥梁抗震与安全责任元素,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融入“农村公路助扶贫”案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 特色课程情境化,让精神“传”下去。联合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湖南路桥建设集团等合作企业开设“交通文化课”,邀请相关专家走进课堂,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一线经历,让行业精神可学可做。 一体化锻造师资队伍,凝聚“政校企馆”育人合力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学校打破“思政教师单打独斗”局面,构建“党政领导+思政教师+企业工匠+场馆导师”四维师资体系。 党政领导侧重讲省情,激发爱湘热情。实施“书记校长上思政课”制度,校党委成员、二级学院书记围绕“湖南交通成就”“路桥湘军使命”授课100多场,用“湖南实践”激发学生将爱湘之情转化为建湘之行。 思政教师着重讲理论,夯实理论根基。依托学校牵头成立的职业学校思政课建设协助组、思政名师工作室、交通文化数字馆等,用港珠澳大桥、矮寨大桥、半条被子等故事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夯实学生理论根基。 企业工匠侧重讲实战,传承工匠精神。邀请大国工匠、技术骨干走进思政课堂,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55场,讲“洞庭湖大桥悬索施工”“隧道破碎攻关”等一线经历,弘扬工匠精神。 场馆导师注重讲历史,滋养精神底色。联合湖南历史展览馆、杨开慧故居等,邀请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场馆导师等开展现场教学,带领学生重温革命领袖敢为人先的故事,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一体化拓展育人场域,搭建“场馆、工地、公益”实践平台 思政教育不能停在课堂,需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悟中行。学校联合39家场馆企业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场馆浸润、工地历练、公益践行”场域,实现知行合一。 场馆课堂浸润初心。开发“我的场馆行”路线,组建学生红色宣讲团,在毛泽东故居、湖南历史展览馆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工地课堂锤炼技能。将课堂延伸至路桥建设重大项目一线,引导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参与无人机勘测、桥梁监测等任务,在服务工程项目中实现技能报国。近3年,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一等奖13项,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40%。 公益课堂践行使命。制度化开展“情满旅途”春运保障、农村公路帮扶等志愿服务,惠及超万人次;常态化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活动,学生全部参与志愿服务,获团中央“优秀社会实践团队”表彰。 该模式实施以来,不仅培育出大批高素质交通人才,更以其创新性、实效性获社会广泛认可,“打好‘大思政课’育人‘组合拳’”入选全国职业学校立德树人典型案例,成果被多所院校借鉴,被《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百余次。 (褚凤 张桂叶 刘思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