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星期三
湘南学院材料与化工学科团队
产科教融合 兴产业育英才
陈俊 刘晶 谭建伟

  湖南省郴州市被誉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办学于此的湘南学院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起“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模式,学校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联合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组建的材料与化工学科团队,为地方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培养人才,书写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答卷。

  “三维联动”锚定产业坐标,“六共”机制激活育人动能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湘南学院材料与化工学科团队确立了“立足材料化工行业,服务郴州产业振兴,响应国家新材料、新能源战略”的服务定位,明确了“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探索建立“产业需求—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三维联动办学机制,一批批企业成为团队教学、科研工作的“大后方”“大课堂”“大实习基地”。

  郴州高新产业园区内,“政校企”协同育人走向实践:学校与湖南白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应用化学湖南省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有色金属冶金学”等3门实践课程;学生进入企业生产线进行“项目化学习”;教师团队入驻企业联合攻关“铂族金属废催化剂再生技术”,研究成果直接反哺教学。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实施“方案共定+课程共构+项目共研+师资共培+基地共建+成效共享”育人新机制,建设“前后链接+相互融通”人才培养专业链,以企业项目为依托,邀请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校企共建“湖南省稀贵金属产业学院”“应用化学湖南省普通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实训基地,“知识内化、技能外显”的培养模式,让毕业生实现了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对接”。

  “四三三”体系培育创新人才,高质量就业彰显办学成效

  “大一进实验室跟导师,大二做项目攒经验,大三搞创新出成果”,这是湘南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成长轨迹。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创新构建“四三三”科教融汇育人体系,通过“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科研团队、进志愿团队”的“四进”机制,实现了教学与科研、课程与课题、课堂与实践“三结合”,达到了创新创业计划、科研训练计划、科普志愿计划“三落实”。

  2025年,应用化学专业考研上线率为43%。近5年,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作品获得国家一等奖20项、省级一等奖45项,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大批学子或走进行业龙头企业工作,或在“双一流”高校深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95%,材料与化工学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已成为地方产业升级的生力军。

  三方合作搭建科创平台,百名博士赋能产业升级

  “政府部门搭台、校企唱戏、人才赋能”的三方合作,让团队教学科研开展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通过“百名博士入企业”专项行动,12支跨学科的技术攻关团队扎根郴州各县市区,在有色金属功能材料研制、新能源材料开发等领域建立“嵌入式”合作机制。

  团队的“铅冰铜阴极直接提铜技术”运用到企业车间后,让铜回收率达到99%;而开发的新型吸附材料,能实现高效率、高选择性从银电解液中提取贵金属铂、钯、铑,让银电解液的产品高价值副产物回收率提升15%。这两项突破传统冶炼瓶颈的技术,已推广到全国15个省市的冶炼企业。

  近5年,团队在光电功能材料与锂电新能源电极材料研制、稀散金属及稀贵金属清洁提取与生态修复以及有色金属与天然活性化合物合成、提取、纯化等方面的研究中,获批国家、省级项目70多项,获全国性行业、省级科技奖励6项,60多项专利技术在产业一线落地生根。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团队助力地方发展

  团队研发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天麻生态栽培技术”已带动北湖区、桂东县、宜章县等地建成7个特色种植基地,帮助当地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科技服务乡村振兴正在不断结出硕果。

  近年来,团队承担了40多项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专家、科技下乡等项目,实现旋流电解从铅冰铜渣中提铜、野生食用菌生态栽培技术等科技成果转化30多项,为企业创造近百亿元经济与社会价值。

  团队组织教授、博士赴湖南格瑞普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国家或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开展各类技术培训60多场、培训员工千余人。在临武锂电产业园设立的“工程师驻点工作站”,已累计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60多次,培育高级技师130名。与50家龙头企业共建的12个现代产业课程模块,为企业解决工程技术难题30多项,“项目化教学+订单式培养”显著提升了相关毕业生留郴就业率。

  当前,湘南学院正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提升工程,朝着三年内建成覆盖有色金属、新能源、智能装备三大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体系的目标稳步迈进。材料与化工团队成员将以科技创新之笔,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画卷上续写更多精彩篇章。(陈俊 刘晶 谭建伟)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