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使命。西安邮电大学聚焦新质生产力和产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针对以往思政教育表层化、实践能力与产业适配不足、创新能力与需求脱节等痛点,创新构建“三协两融”(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驱动培养模式,着力培育“懂技术、善创新、有担当”的实践创新型高层次专业人才。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复杂多样的特征,学校打造“课程浸润—实践淬炼—文化滋养”三层立体思政育人体系。课程层面,开设“学科使命”“学术伦理”线上专题,构建“西邮微影”特色思政数据库,以微电影教学激活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层面,建立“专业导师+产业导师”联动机制,依托产业场景培育研究生的行业使命感,同时推进党建进公寓,成立研究生“5G支部”、校企联合“爱心青年帮支部”;文化层面,建设实验室“红色工匠”文化墙、“红色通信”微信公众号,营造沉浸式思政氛围。该体系成效显著,师生共同创作的思政微电影《如愿》获第七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一等奖,研究生辅导员刘洋获评“最美辅导员”并入选教育部门思政工作中青年骨干名单,“爱心青年帮”荣获“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为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适配性,学校以产业链需求重构人才培养体系。邀请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将前沿技术、产业标准转化为核心课程模块,大幅提高工程实践类课程及项目化、案例化教学比例。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企业开放生产线数据与真实项目,产业导师主导“项目化实践课”,让研究生以团队形式参与产品迭代、技术优化等产业链环节。通过“岗位轮训+项目攻关”强化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资源共筑、课程共建、能力共培、成果共享”机制,企业因切实受益,参与的积极性显著提升。这一模式推动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跃升,近年来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近60%进入华为、中兴等世界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72.42%的毕业生服务西部地区。 在创新能力培养上,学校以科教融汇为抓手,构建“基础理论—技术应用—转化创新”进阶体系。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将专利、技术方案转化为实践课题,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开设“AI+低空经济”等交叉课程;建立“基础技能赛—行业应用赛—创新创业赛”三级竞赛矩阵,以华为等企业技术需求为赛题,实施“教—学—练—赛”培养,支持研究生将科研思路转化为竞赛项目。同时推行“科研参与学分制”,将专利、竞赛获奖等纳入毕业要求,推动创新链与培养体系深度衔接。近5年,研究生学科竞赛参与率超95%,获得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首次进入全国TOP10)、2023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全国第11名、2024年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第三名,累计获国家级别奖励600多项,孵化多项交叉领域专利与创业项目,学校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学科也因此进入ESI全球前5‰。 目前,学校育人成果已形成广泛辐射效应,在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10余所高校推广应用,学校受邀在全国性研讨会上作交流宣讲。“学习强国”等多家权威媒体多次报道学校育人成效,“科技小屋”公益项目入选国家扶贫部门“志愿者扶贫案例50佳”,被誉为“行走的思政课”,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此外,学校还出版24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十四五”规划教材,8部教材获省级优秀教材奖,7门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2篇教学案例被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等收录,为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案例。 (王军选 卢光跃 万鹏武 佟星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