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星期三
成都工业学院
以国产工业软件为抓手培养数字化人才
蔡方凯 刘保县 刘俊伯 付宁 李晓钰

  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工业底蕴的地方本科院校,成都工业学院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在国家教育部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等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以国产工业软件为抓手,历经10余年的实践,形成了“思政铸魂、两翼驱动、四路并进、多元耦合”的数字化人才自主培养新模式。

  构建“思政铸魂”育人机制

  思政渗透铸使命。学校将使命塑造融入人才培养全体系、全过程,在专业认知、课程学习、项目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等各阶段,分层分类开展国产工业软件战略意义教育。开发系列特色课程,以华为鸿蒙系统生态构建等案例为载体打造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库,研发“工业软件国产化攻坚100讲”系列微课,让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筑牢“技术报国”的思想根基。

  文化浸润强认同。学校打造“成工大讲堂”品牌活动,常态化邀请专家学者、行业大咖、大国工匠举办讲座,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建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毅纪念园和成都工业学院红色文化研究院,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打造沉浸式工业博物馆、工业软件体验中心、口袋实验室,营造“技术自强”文化氛围,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实践锤炼显担当。学校将企业项目作为实训课程和毕业设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悟、践行和熔铸工匠精神;开展以“国产自主可控”为赛题的四川省“通信创新杯”电子作品设计大赛,“我为国产软件献一策”创意大赛等专题活动,驱动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实现从具备情怀认同向参与国产工业软件攻坚行动转化。

  创建“两翼驱动、四路并进”的育人体系

  “两翼驱动”明方向:对接战略需求,重构专业布局。围绕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两大战略方向,学校瞄准产业建专业,成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等新工科学院,改造、新办6个新工科专业,升级改造20个传统专业。实施“学院+平台”双依托机制,网络与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电子工程等学院依托四川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平台,聚焦数字产业化,培养工业软件研发、大数据分析等人才;智能制造、经济与管理、汽车与交通等学院依托成都市产业数字化应用创新基地等平台,聚焦产业数字化,培养系统集成工程师、数字技术应用工程师等人才。推行结构性改革,重构数字化人才培养矩阵,确保专业体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四路并进”强能力:创新培养路径,提升人才质量。通过“对标技术改课程、数实融合深实践、多元协同强师资、产教共编优教材”四维贯通培养路径,学校将产业前沿技术、企业真实项目、先进实践平台融入教学全过程,并运用“成工智学”AI教育平台与华为工业数字模型驱动引擎(iDME),构建智能化、实战化的教学新体系。

  打造“政校行园企”多元耦合育人生态

  多方协同建机制。学校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建立智慧媒体与软件产业学院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构建动力机制,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原动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营造产教融合好生态;建立工业软件一体化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共同打造工业软件生态圈。

  三级平台强支撑。学校建成“校内实验室—园区实训基地—企业研发中心”三级实践平台。校内建成“工业软件创新实验室”,与20余个产业园区合作建设实训基地;联合100余家企业开放研发中心,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研发。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产教融合基地,通过“认证直通车”计划使认证通过率提升40%。

  多元评价提质效。学校构建“过程—结果—增值”三维多元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过程”即学生在项目实践、企业实习中的过程评价;“结果”即以质量、企业认可度、市场转化潜力为核心指标的结果评价;“增值”即跟踪学生职业发展轨迹,通过第三方评价机构,联合行业协会,动态调整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高度匹配的增值评价。

  协同转化促升级。学校构建“技术攻关—标准制定—人才培养”产教协同新模式,参与制定《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等国家标准,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的良性互动。国家一级学会优质资源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建有中国通信学会成都工业学院学生会员服务中心,形成“入学即入行”生态赋能数字化人才培养。

  学校通过系列举措,构建了具有示范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取得丰硕成果。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270余项,2名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2支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学校2024年学科竞赛排名位于新建本科院校前列。学校通信工程等5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10人次,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4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

  (蔡方凯 刘保县 刘俊伯 付宁 李晓钰)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