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为试验田,深耕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融合之道,探索出一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新路。该课程于2018年启动系统性改革,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为独特价值引领,历经4年扎实实践与迭代优化,于2022年成功获批江西省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学院构建了“价值为魂、能力为基、实践为径、服务为任”的特色育人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凝练出一套扎根中国大地、培育胸怀“国之大者”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的“昌航方案”,为MPA(公共管理硕士)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 聚焦国家战略与学科前沿,构建“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新体系 课程负责人带领团队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依托学院“航空报国、三全育人”平台,对课程进行顶层重构,以生动案例助力专业实践可触可感。 价值引领层:理解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内核。课程团队摒弃生硬嫁接,将“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深度融入教学大纲、课程目标、案例与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将“四个自信”具象化为学生对航空强国建设成就的深度剖析与情感认同。 能力培养层:强化高阶思维与实践导向。课程团队对标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构建了能力导向培养框架。新版教学大纲明确每个模块需达成的思政目标及对应的核心能力指标,并配套开发了《课程思政案例集》。让学生在小组研讨中体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深刻内涵。 知识传授层:深挖学科内在的思政元素。课程团队系统梳理课程知识点蕴含的哲学基础与价值逻辑,将“实践出真知”作为方法论的根基,将党的群众路线作为“实地研究”方法的灵魂,将系统思维与复杂问题分析能力培养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紧密结合,实现专业知识链与思政价值链的同频共振。 创新“四阶融合”教学模式,破解研究生课堂深度参与难题 线上研辩与线下践行融合。课程团队在线上依托数字化教学平台,打造“社会调查虚拟辩论室”等模块,突破时空限制,激发深度思辨能力;线下课堂化身实践场域,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航空产业政策听证会”,在观点交锋与方案设计中切身理解科学决策与民主协商的精髓。 名师引领与团队协同融合。课程团队切实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建立包含备内容、备方法、备条件、备对象以及课前导学课、课中研讨课、课后实践课的“四备三课”机制,确保思政元素与知识点无缝衔接;邀请学校党委书记及航空企业高管担任“课程思政特聘导师”,定期参与集体备课与教学观摩。 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融合。课程团队将课程作业直接对接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鼓励学生围绕航空产业发展、地方公共政策、基层治理痛点等开展研究设计。 课堂赋能与田野淬炼融合。课程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深度融合。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深入航空企业、锂矿企业、乡村治理一线开展调研,形成高质量咨政报告。 育人成效初显,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育人成效从课堂延伸至人才培养全链条和服务国家地方发展一线。 学生成长成效立体彰显。学生航空报国志向更加坚定、公共意识显著增强。毕业生进入国防军工、航空系统、基层公共部门比例逐步提升,多人获评“先进个人”;学生研究方法应用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和政策分析能力获得用人单位认可,毕业论文研究选题深度聚焦民生关切,覆盖乡村振兴、教育公平、智慧养老等领域,教师团队开发的案例被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库收录。 社会服务与辐射引领成效突出。课程团队与军民融合研究院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如“低空空域开放下的江西通航产业选择研究”等,其成果为地方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课程教学大纲、案例集、特色视频模块向兄弟院校开放,获得同行师生的广泛好评。课程负责人及团队多次在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上分享经验,“四阶融合”教学模式被多所高校采纳。 当前,“社会研究方法”课程已入选南昌航空大学国家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项目,面向新征程,课程团队将锚定更高目标,持续深化创新。动态升级内容,深度融合AI技术,跃升辐射能级。联合兄弟院校筹建“课程思政联盟”,致力将“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打造成为全国公共管理类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黄蕾 黄晨 舒长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