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8 星期四
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
多维发力 构建非遗活态传承新机制
宗诚 刘丰溢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来,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高校教育教学职能,发挥艺术院校在文化传承中的优势,把非遗活态传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学院以2024年辽宁省教育部门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自主选题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辽宁‘世遗’文旅品牌创新”(由辽宁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为依托,协同推进课堂教学、科研创新与社会实践,探索非遗保护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非遗活态传承机制,服务区域文化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创新教学体系

  夯实非遗传承基础

  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认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关键在教育,核心在教学。学院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非遗保护进入课堂教学体系,建立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教育链条。

  学院开设了以理论研究、设计方法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课程,构建非遗研究与设计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系统学习非遗知识,掌握非遗文化内涵。这些课程不仅涵盖非遗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特质及艺术形式,还深入探讨非遗在当代设计创作中的应用方法与路径,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和敏锐的创新能力,同时在课程考核中注重成果转化与社会应用,引导学生将学习成果服务于社会和产业发展。

  学院积极实行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学院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联合打造了多个非遗文创研发项目,学生在专业教师和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深入非遗项目现场,直接参与非遗工艺的实践操作、设计创新和产品优化,推动非遗项目的设计研发和落地应用。这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创作环境中掌握实践技能,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并通过多元化评价机制和社会检验,培养了一批“懂非遗、能传承、善创新”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融合教育资源

  推动非遗教学实践一体化

  学院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深度融合非遗资源,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人与高校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学院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开展专题讲座、工作坊、实践指导和项目合作等多样化教学活动,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参与度。同时,通过建立稳定而深入的师承关系,非遗教学由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转变为强调文化体验和创新实践的多维度传承模式,进一步实现了非遗文化的立体化和多元化传承。

  在推动实践教学一体化方面,学院充分挖掘属地非遗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田野调查,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属地实践为延伸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真实的非遗情境中,不仅深入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更强化了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此外,学院还积极参与非遗数字教育平台建设,整合非遗数字资源,设立非遗数字化设计传承策略教育课程。通过数字技术,突破了传统教育在时空上的局限,显著扩大了非遗资源的传播范围,提升了非遗资源的共享程度,提高了非遗教学的质量,增强了非遗教学的传播效果。

  深化产教融合

  探索非遗文创产业发展新路径

  学院积极深化产教融合,探索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依托高校艺术与设计学科优势,学院组建文创设计工作室,聚焦非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构建“课程教学—项目孵化—市场转化”“三位一体”的教学与实践体系。通过引入真实非遗文创项目,将课堂教学与文创设计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推动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具备市场价值的创意产品。同时,学院加强与地方文旅集团、文创企业的合作,联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打造一批兼具文化深度与商业价值的文创设计作品。

  学院通过组织非遗文创展览、创新创业比赛、IP开发项目等,鼓励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锻炼设计能力和市场意识,实现作品从设计构想到成果落地的全过程转化。此外,学院还注重非遗文创品牌的建设与传播,指导学生开展品牌命名、包装设计、文案策划、营销传播等实践训练。依托校园平台和社会资源,推动优秀非遗文创成果进入地方文旅线路、文博商店及线上电商平台,逐步构建起融合设计力、文化力与传播力的高校非遗文创推广模式。

  增进文化认同

  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在于技能的延续,更在于文化认同与价值观的培育。为此,学院将非遗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美育紧密结合,把培育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作为育人的重要目标。在课程体系中,融入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念,通过案例教学、影像资料、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学习非遗技艺的同时,深刻理解其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学院还鼓励学生将非遗学习成果融入社会服务与公益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中小学开展文化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非遗保护。这种“走出去”的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与组织能力,也使他们在文化传播的实践中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

  同时,学院充分利用数字平台优势,鼓励学生用短视频、微纪录片、互动网页等多种形式讲述非遗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线上线下的双向互动,成功将非遗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社会公众视野,形成了广泛的文化影响力。通过这一系列举措,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与自豪感,形成了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非遗不仅是青年学生学习的对象,还成为塑造青年学生精神气质与价值追求的重要力量。

  守正创新

  助推区域非遗文化高质量发展

  学院坚持守正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将非遗保护与区域文化发展相结合,形成了可持续的文化振兴路径。在守正方面,学院强调在教学与实践中尊重非遗的历史发展脉络与技艺标准,防止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内涵流失。在创新方面,学院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与人才优势,推动非遗与现代设计理念、数字技术、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跨学科研究、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方式,引入新的设计思路与技术方法,使非遗在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市场需求的同时,保持独特的文化气质。

  此外,学院还积极服务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将非遗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地方建设的实际力量。通过这些举措,学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也为区域文化品牌塑造和文化软实力提升贡献了力量。

  未来,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将继续深化守正创新理念,完善非遗教育体系与传承机制,构建校地企多方协同的文化发展格局,为区域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宗诚 刘丰溢)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