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科技园(以下简称“数字科技园”)由宁波职业技术大学、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市经信部门三方按股份公司制组建而成,通过“组织实体化、企业清单化、利益共享化”的“三化”实践,将松散的校企合作转化为有组织的协同创新,并构建“千万补贴、十亿授信、百企涌入、千企受益”的共赢生态,避免“校热企冷”的情况,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着力提升育人质效。 组织实体化:构建产教融合“稳定器” 校企合作“联而不紧、合而不深”的根源在于缺乏权责清晰的实体化运作平台。数字科技园以股份公司制破解这一难题,形成政府部门、学校、企业三方协同的稳固架构。数字科技园注册资本中,宁波职业技术大学占股51%,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占股47.5%,宁波市经信部门占股1.5%,按现代企业制度设立董事会,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学校将149亩西校区物业整体投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实政策激励与政企协调,宁波市经信部门定向推荐优质企业入驻,三方权责通过公司章程刚性固化,改变了过去“一纸协议”式合作的脆弱性。 作为政企校协同的“超级联系人”,数字科技园承接20余项政府部门委托服务,累计争取各类补贴2700余万元,协调金融机构提供授信达20亿元。其角色从单纯的场地提供者,升级为政策落地的“执行者”、资源匹配的“调配者”、利益协调的“平衡者”。为解决企业人才短缺问题,数字科技园联动学校专业群建设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促成2000余名学生到入驻企业开展实习实训。 企业清单化:打造资源对接“精准器” 数字科技园通过“白名单”筛选、功能区规划、精准化匹配,让学校专业群建设与企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 政校企共同制定“企业白名单”制度,把企业与专业匹配度、合作紧密度、效果达成度、区域贡献度作为入驻数字科技园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对入驻企业的结构、层次进行优化和筛选。数字科技园累计孵化企业2200余家,培育省级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甬股交上市企业4家,成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 学校有序整合调整专业,推动37个专业与园区200余家企业(含出园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八大专业群与区域重点产业精准对接,校企合作的空间更广、基础更牢、持续更久。实现了合作对象从“找”到“挑”、合作方式从“一对一”到“一对多”、合作内容从“人才培养”到“协同创新”的转变。 利益共享化:激活协同发展“加速器” 数字科技园通过制度激励、模式创新、共同体构建,让利益共享看得见、摸得着。 制定《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产业奖励管理办法》等激励制度5项,涉及入驻园区企业政府部门奖励资金再分配等多项具体规定,累计为企业争取减免税收1600余万元。探索“人力资源共享”,学校40余名教师赋能企业发展,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科研、教研课题,带着学生做,学生获得发明专利等各类专利126项;50余名企业技术骨干受聘为产业导师,结合企业生产现场,领着学生学,先后培养全国技术能手5名,省劳模3人。 通过重构“教育—产业—科技”的价值交换逻辑,打通政校企利益分配机制堵点,厘清不同要素在校企过程中的价值比重,形成滋养校企持续运转的“源头活水”,推进校企共同体建设。十余年实践探索,数字科技园的校企合作特质日益明显,成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加油站”。成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梦工厂”,在数字科技园创业成功的学生企业16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3家。成为孕育校企合作大平台的“黑土地”,数字科技园作为国家众创空间、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撑学校牵头建设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和4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助力学校成为国家创新创业学院。 从“各算各账”到“共算大账”,从“短期合作”到“长期共生”,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科技园的实践证明:唯有构建实体化平台、精准化对接、共享化机制,才能让校企合作真正实现让政府部门放心、学校用心、企业尽心、学生安心的“多头甜”局面,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张启明 徐俊杰 王丽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