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让工程训练的教学内容贴合产业需求,创新工程训练教学模式,使人才培养满足产业升级的需求,湖南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自2014年起积极探索创新,依托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视域下工程实践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等,构建了“产业牵引、‘五育’融合、协作共享”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旨在形成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于一体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工程训练模式,以适应新经济对未来人才的能力需求。经过多年实践,该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地方高校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为适应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需求,工程训练中心以产业需求为牵引,重构了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是开发产业前沿实践单元。在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新增“增材制造、机器人技术、数字孪生”等主题实践单元,并围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系统构建实践平台,形成了新型工程训练基地。这些实践单元紧密结合产业变革,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同步。二是构建递进式工程能力培养体系。以准工业化生产环境为依托,以“工程认知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多工种融合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产品制造全生命周期”为主线重构课程体系,形成了“多层次、模块化、全周期”能力培养递进式课程体系。通过这一体系,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从传统制造工艺到先进制造系统的知识与技能,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强化工程实训项目库建设。以项目为导引,开发传统制造模块项目16个、先进制造模块项目18个,并与企业合作开发了19个工种融合项目。同时,将学科竞赛项目转化为13个实训内容,形成了丰富的项目库,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多学科协同能力。 以“五育”融合为目标:更新工程训练实践育人理念 工程训练不仅是技能培养的过程,更是育人的重要平台。工程训练中心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融入工程训练全过程,实现了“五育”融合。一是在德育层面推进课程思政与工程训练相结合,围绕120个核心知识点,挖掘了22个课程思政案例,形成课程思政蓝本,对学生加强价值观塑造。二是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入训练过程,开设体育观念宣讲、急救技能教授等工程训练身心协同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协同发展,全面提升工程训练课程育人功能。三是在美育层面促进艺工结合,开设了22项艺术设计类项目,如产品造型设计和工业美学实践,让学生在工程训练中感受美、创造美,提升审美能力。四是将劳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增设机床保养、设备维护等劳动项目39项,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以协作共享为抓手:创新工程训练教学组织模式 为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工程训练中心通过校企协作和信息化手段,创新了教学组织模式。一是校企协同育人,联合华中数控、重庆安尼森等10余家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整合企业案例,构建了动态更新的教学资源库。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确保教学内容紧贴产业需求,形成了“产业需求—资源开发—教学应用”的闭环生态。二是开发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了4个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开发教学视频318个,出版新形态教材2本,并依托“学银在线”等平台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学生可通过云端预习、课中演练和课后提升,实现自主学习,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改革成效显著,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自改革实施以来,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工程训练实现了“四个转变”,即从单一工种独立训练向多工种交叉融合创新训练的转变、从传统的重技能训练向多元能力培养的转变、从重课内训练向课外延伸的转变、从按部就班向自主学习的转变。 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项115项,其中国家级别奖项24项,主持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5项(其中国家级别项目13项),学生优秀作品780个,编撰作品集5册。 教学建设成果丰硕,建成3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出版11本工程训练系列教材(其中新形态教材2本),在国内各种权威期刊上发表了39篇教改论文,工程训练中心所有课程上线“学银在线”,累计点击量达到4500万人次。 湖南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构建了“产业牵引、‘五育’融合、协作共享”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不仅为地方高校工程训练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也为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湖南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胡慧 副院长 胡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