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传授知识的理论课、拓展视野的通识课、阐释规律的原理课,肩负着塑造学生“三观”的重要使命。20余年来,山东省东营市教育部门立足区域特色资源优势,系统推进生活化思政大课堂品牌建设,通过搭建“生活思政”一体化生态场域、营建生活化思政课程体系、构建生活与思政融合共生的多元矩阵,推动思政教育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转变,形成了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生活化思政教学新模式。 多方统筹,搭建“生活思政”一体化生态场域 黄河向大海的倾力奔赴,在东营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衍生出石油文化、黄河文化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东营市依托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平台,系统整合生活资源,精心打造出4条体验线路、109个教学点和135个教学场景,将思政小课堂延伸到生活场景、社区空间和教育基地中,有效推动了地域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 师资队伍是“生活思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东营市重点打造思政课教师、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3支队伍,通过“专业指导+实践锻炼+协同发展”培养模式,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师资建设新样态,以专业化路径锻造出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本领实”的“大思政”教育铁军,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以名师引领促专业提升。东营市以省、市、县三级名师工作室建设为抓手,利用教研员导师身份,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特色等进行系统梳理与提炼。山东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发挥引领作用,承担了教师培训、课题研究、课例研磨等工作,成为打造高质量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助推器。东营市通过省、市级名师工作室向全国推广生活化思政教学实践经验。同时,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统筹整合育人资源,创新开展“同题思政大课堂”等活动,打通不同学段的一致性育人要求,将其融合为有机整体,构建学段衔接、各方协同一体的生活化思政育人新格局。 多维链接,营建生活化思政课程体系 为有效融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让思政课既体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又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东营市创建了生活化思政教学理论体系和“一体两翼四层”的课堂模式,寓“生活化教育”于“教学实践”和“教学模式架构”中,围绕时代新人这一育人目标,构建以主课堂和拓展课堂为两翼,以基本模式、个性化模式、实践课堂、阅读课堂为四层,以案例教学、思维型课堂、行走课堂、对话课堂、经典课堂、劳动课堂为多彩课堂群的立体化思政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体验、感悟、实践中成长,浸润学生心灵。 “三个活化”教育理论寓“生活化教育”于“教学实践”和“教学模式架构”中,立足课堂教学实际,着眼学生全面发展,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构建以主课堂和拓展课堂为两翼,以基本模式、个性化模式、实践课堂、阅读课堂为四层,以案例教学、思维型课堂、行走课堂、对话课堂、经典课堂、劳动课堂为多彩课堂群的立体化思政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体验、感悟、实践中成长。 深度延展,构建生活与思政融合共生的多元矩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附属中学邀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贾学志为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通过贾学志的生动讲述,石油文化等宝贵的精神财富深植于学生心田。东营市广饶县稻庄镇实验中学充分发挥山东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作用,依托东营市教学研究课题“生活思政背景下小初高红色教学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研究”,精心构建情境探究式思政大课堂教学模式。学校遵循“自主、探究、实践”理念,开发出思政主题班会“七部曲”(启思、吸引、指导、融入、共鸣、抵达、提能),充分发挥“互查、互助、互促、互评”协同效应,拓展了思政课堂的宽度,显著提升了学校思政课堂教学实效。东营市育才学校积极拓展思政教学场域,将思政课从传统小教室延伸至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等特色场馆,组织学生开展黄河岸畔6公里徒步实践,邀请水利专家、“生态警长”等担任“生态讲师”,打造“黄河大保护”共生式思政课。从节水护水到植树护岸,从禁渔禁钓到生态修复,这些鲜活的保护实践成为生动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在实地观察中深化认知、在亲身体验中激发共鸣,自觉投入到爱河护河志愿服务中,真正实现了思政教育从认知到认同、从情感到行动的转化,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家国情怀。 未来,东营市将持续深化生活化思政教学改革,持续优化以“三个活化”为核心的生活化思政教学理论体系和“一体两翼四层”的课堂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立足真生活,扎根“活教育”,着力打造富有东营特色的生活化思政教育品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东营智慧”、提供“东营方案”,努力开创全环境育人的生活化思政教育教学新格局。(赵慧 张秀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