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改风采
2025-08-07 星期四
西南交通大学
打造ANG-STEM模式 培养地球科学拔尖人才

  西南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1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具有深厚的办学底蕴与鲜明的行业特色。

  2024年7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科学与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布了《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2035行动计划》,强调了STEM教育对于培养未来科技人才、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性。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立足新时代地球科学(以下简称“地学”)人才特点及需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轨道交通学科特色优势,依托四川省重点教改项目“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轨道交通领域工程地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构建地学人才ANG-STEM培养模式,‘五位一体’多措联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打造地学教育全新生态、完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建立质量长效保障机制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与实践,构建了新时代新形势下“五位一体”多措联动的ANG(情感[affectivity]、国家[nation]、全球[globe])-STEM育人模式,重视情感价值、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方面的培养,为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胜任力的地学拔尖人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重构地学教育知识体系 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培养全球胜任力为目标,基于OBE教育理念,培养地学人才。研究团队基于地质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建设目标,以大国工程科研成果为牵引,以专业内涵与课程内容相融合、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相融合为抓手,构建了融合我国工程建设伟大成就的知识框架,实现了STEM教育核心知识体系的本土化构建。以工程教育牵动STEM教育,形成了以成熟研究成果及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的地质理论与实践融合驱动模式,优化了地学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使学生深刻理解并认同我国的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建多维实践育人平台 打造地学教育全新生态

  西南交通大学深入推进校企协同、校际联动和国际交流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推动校企合作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借智借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提出了“五位一体”地学拔尖人才培养新举措,通过优化专业设置、重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团队、打造科普基地、拓展实践平台,打造共享型地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实现教学、科研、科普实践的统筹发展。组建了中外教师联合教研一体化团队,推进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同时,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我国卓越的铁路建设经验和地质灾害防治成果转化成科普材料,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文化自信。此外,学院还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标准打造国际化实践基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学教育新生态。

  完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建立质量长效保障机制

  西南交通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集管理体系、教师队伍、教学资源、课程体系、实习实践体系、育人文化环境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确保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同时,学校特别注重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严格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一套基于“决策—运行—监控—改进”模式的质量保障机制,构建了监管督导高效、评估机制科学、整改反馈迅速、改进机制有效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有效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螺旋式提升。

  西南交通大学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紧密围绕轨道交通领域工程地质人才的国际化培养需求,重构本土化STEM知识体系,搭建国际化实践育人平台,实现了专业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这一模式的培育下,学生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屡获佳绩,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银奖等,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卓越的创新能力,为我国地学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未来,西南交通大学将继续深化并拓展ANG-STEM育人模式,推动教育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引领行业发展的优秀地学人才。

  (赵晓彦 张玉春 张健 廖昕)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4打造ANG-STEM模式 培养地球科学拔尖人才 赵晓彦 张玉春 张健 廖昕2025-08-07 西南交通大学 2 2025年08月07日 星期四